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和孩子一起撒野

$
0
0

2_31

2_35

中国的父母,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辛苦的父母,孩子不满一岁就去早教中心,三岁开始学琴画画,五岁去练语数英……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在练琴,父母在旁边翻琴谱打扇子,孩子在上培训班,父母在一边坐着硬板凳拿着手机等;好不容易去公园里玩玩,解放了的爹妈把孩子往游乐设施一扔,或瘫坐在长椅上,或趁机拿着iPad打游戏。

可惜,这样的“牺牲”,这样的“陪伴”,孩子还往往不领情。小嘴一撇,一句“你都不陪我玩”,让把时间都给了孩子的父母感到委屈和伤心。冲突往往由此而起,性子急的爹妈,也许就祭出了巴掌和棍子。

委屈的父母们,也许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情感交流的共同时光,只能叫“陪”,而不是“伴”。孩子需要的,是“玩伴”而不仅仅是“陪伴”。很多父母把独生子女时代孩子的问题归结为没有兄弟姐妹,这也许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在玩耍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化身为孩子的同龄人,和孩子一起嬉闹玩乐,一起探索世界。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揭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 那就是单纯的童年,已经越来越少见。随着各种现代教育理论和方式的发展,父母变成了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者、惩罚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为了培养出一个符合社会标准观念的孩子,家长会不自觉地压抑孩子的天性,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童心的消失。而一个没有了童心的社会,注定是无趣的、刻板的。

不仅是专家,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加入了反思的阵营,我们真的需要孩子那么守规矩,那么上进吗?孩子的快乐和符合社会标准的成功,哪一个更重要?在剥夺孩子天性的同时,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于是,我们看到了和孩子一起发明了无数游戏的三川玲和白战涛,带孩子探险撒野的韦小莹,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聊天玩耍的曾琼,他们在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也唤醒了自己体内的激情与童真。

BBC曾经有个纪录片《让我当回德国人》,在他们的镜头下,德国的学前教育,不教阅读不教拼写,教的居然是烧火、爬墙、做熊孩子!但这个国家,却培养出了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

父母们,让我们抛掉那些成功的观念,像孩子一样和孩子一起疯玩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