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北京这样政经资源和责任风险双重集中的首善之区,还是上海这样有着良好公共治理传统的经济龙头;
无论是流动人口基数庞大,治安压力居高不下的羊城,还是唱红打黑之后以平安为执政目标之一的山城;
无论是台北这样正在谋求蜕变的远东名城,还是像伦敦这样古老而常新的世界之都。
无论是以治安、反恐为目标的日常管理,还是以应付大型赛事盛会为目标的非常规动员,以治安掌控为核心的公共治理,永远是公权力机构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对公共空间的监控,也永远是治理机构首选的技术措施。对动辄千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而言,监控更是无处不在。
在重庆,77亿庞大投资下的摄像头,正在期待织成平安重庆的天罗地网。
在上海,网格式治安管理的基础上,未来五年内还将在安防领域每年投入五到十亿。
在台北,新任市长郝龙斌给市民的许诺之一,就是未来任期内会让市区摄像头翻一番。
在伦敦,50万个街道摄像头正在构成庞大的监控体系。
谁的摄像头?监控谁?谁来管理?谁来监督?如何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又如何反制公共权力的扩张?在这之间,代议机构当如何作为,民权组织应如何发力?
这一连串的问号里,一边是冷冰冰的技术逻辑,一边是巨大的商业利益;一边是尚未明晰的权力边界,一边是蒙昧不明的权利意识。
在公共治理与公民隐私之间,这枚徘徊良久左右权衡的砝码,如何才能取得审慎的平衡?
在这股把全国每个城市大街小巷都装上摄像头的雄心壮志里,监控社会正在中国逐步成型。 |
|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知不觉走进形形色色的摄像头的视野里。以下就是最可能拍摄到你的场所或地点,从银行、医院、学校、电影院到车站、机场、电梯…… |
|
10年时间里,一个曾经只有28人的小团队,是如何成为视频监控市场的全球前四,又如何在“平安重庆”大单中独揽蛋糕,钵满盆满? |
|
监控的眼睛遍布伦敦各个角落,紧盯街头的人群和车流。它们不是窥视隐私,而是作为一种威慑力存在,提防可能出现的违法事件。但如何在安全和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是这座全球监视最严密城市所遭遇的最大难题。 |
|
在对公共行为进行监控管理的过程中,公权力如何做到既高效运行,又理性节制,同时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这是在中国城市管理公共监控系统急剧扩张的背景下不可回避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