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子平 插图_丑丑
2012年5月,15岁的江西籍女孩占海特因无望参加中考而辍学在家,并和其父占全喜继续争取异地高考的权利。这一年的10月,占氏父女因约辩京沪籍家长而闻名网络,沪籍家长则发展出“守沪者联盟”。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北京教委信访办两度上演京籍非京籍家长的激烈争辩。此时,距离各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的大限还有两个月。
开始在山东、湖南和重庆三地试点的异地高考政策 ,曾给占海特们带来过希望。而后2012年年末最受瞩目的京沪粤三地方案落地后,京沪籍家庭暂时松了一口气,非京沪籍家庭则纷纷表示失望之情。与此同时,双方在舆论阵地上继续展开攻防,一时沸沸扬扬。
相对于时代的各种疾病,中国高考曾一度获得“最公平考试”的美誉。事实上,35年前,高考恢复伊始,“出身”和“成分”依然决定考生能否录取,甚至在相当多的地区决定着考生能否参加高考。
历经多年变革,高考的身份、年龄等门槛正渐次消退。地域门槛则直到2010年才稍显松动,此后,“异地高考改革”争论走入人们的视野。
高门槛,低门槛
相对于历史遗留的各种门槛,异地高考的现状却是和中国教育改革进程紧密缠绕,改革的推进使得这一争议越演越烈。随着命题模式、教材体系以及高考方案的差异越来越大,全国的高考渐渐分割成块,这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鸿沟难越。
新中国50年的高考史中,全国统一命题约有42年,其中上海自1985年,北京自2002年开始独立命题。到了2006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独立命题。各省市也开始采用不同的教材,以语文为例,有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鲁教版等诸多版本,其他学科亦各有版本,可谓林林种种,各有其道。同时,各省市的高考方案也在进行各自的改革,“大文大理”、“3+综合+x”“小综合”等等方案此起彼伏,其中江苏省更是十年五变。
对于十几岁异地求学的学生而言,涉及海量知识同时难度极大的高考本已是难以攀登的高峰,更换一种体系重新起步,他们的心理和知识储备要应对的挑战是巨大的。因此,外来家庭有极大的意愿来推动异地高考。这也为后来“异地高考改革”命题的发酵埋下重要因子。
值得注意的还有各地高校资源的不均衡,亦是本次争辩的焦点所在。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北京占23所,江苏占11所,上海占9所,广东则有4所。其余一本院校亦多集中在发达地区。2012年,北京、上海一本录取率分别为27.3%、 20%,远远高于全国8.5%的平均水平。京沪粤三地的高考录取率均超80%,其中上海理科录取率更是高达98%。
而即使是京沪粤三地,情形也不尽相同,其中广东的一本录取率只有6%,低于全国的8.5%,仅高于河南。从这一点来讲,广东的考生及家长也是满腹怨言,认为根本不应该将广东和北京、上海相提并论。
有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生均教育经费名列前茅,青海、内蒙古、贵州则忝陪末座。这意味着发达地区有更充沛的教学资源。外来家长们清晰地意识到,能异地高考意味着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升学机会,同时孩子不需留守,家人可以团聚。如果再入读当地大学,则意味着下一代将更好地融入居住之地。
然而,这些外来家长们千呼万唤的京沪粤方案不尽如人意:北京方案要求住满六年可以考高职,本科录取并无时间表;上海方案则与居住证挂钩;广东方案分三步走,至2016年有三年完整学籍的学生将可以就地参加高考。
京沪粤三地方案,被坊间评论认为是“高门槛”。其余已公布的省市中有22个对户籍并无要求,对学籍年限要求则各有不同,被外界视为门槛低开。
谁投入,谁受益
一直以来,高校录取沿用“分省划线定额录取”的方式不变,即高校在各个地区的招生人数是考前约定的,这让人想起科举时代的“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分区模式。
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中央、省市两级办学”的格局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支出当中,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帷幕拉开,经济发达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举扩招。有研究指出:仅1999年,山东江苏两省扩招人数就达5.5万人,超出西北五省之和。
既有投资,便需回报,各地高校招生本土化的倾向也渐渐显现出来。这一倾向得到了来自教育部的默许,甚至是鼓励。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东北大学等10所学校的管理实施意见》中明确表态支持这些部属高校扩大在当地招生的比例。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地方政府纷纷喊出“科教强省”“教育强市”之类的口号,逐步增加投入。而大学则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大举举债,开辟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不仅投入了财力,同时还透支了未来的税收。毕竟大学的债务,最终也是需要地方财政来承担的。
反对“异地高考改革”的论者所持理由看上非常充分:大学既然从当地财政得到支持,理所当然要在招生上有所侧重。“我们过去交税,甚至将来几十年都是要交税去建设我们的大学。”一位反对者如是说。
对此论点,占海特们的反驳也非常有力。“人人都是纳税人,”一位支持者拍着《2008公民税权手册》大声说:“餐费里包含营业税和城建税,化妆品里包含消费税、增值税等等,消费就是纳税,我们怎么不是纳税人?”
腾讯的《今日话题》更是直接呼吁:“不给占海特们上学,就请退税。”同税就应同权。而以纳税与否或多寡为基准来确定入学资格,容易使地方政府陷入阶层冲突与道德拷问的困境,故而,京沪两地均保留了户籍门槛。
户籍路,行路难
2008年的夏天,湖南籍的陈园自广州重点高中回到家乡读高三,随后升入一个二本院校,她曾经的广州同窗则大半考入一本院校。三年后,她的师弟广东江门籍的陈小凯在填报志愿时发现,广州医学院以及广州大学等心仪的院校在招生上市内市外有别。
陈园陈小凯们不明白的是,在这里成长,求学,自己的分数却没有其他同学的好用,甚至是没资格用。同龄同届同校的同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样的校服掩不住两样的命运,一切都取决于户口。这也是此次异地高考争辩中被最为广泛提及的体制性问题——户籍制度。
发轫于1948年的中国户籍制度,在建立之初,并不限制国人的自由迁徙。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之后,农业人口进城的道路几乎堵塞,此后城乡二元对立持续数十年。直到2000年前后,河北、重庆等地开始逐步推动农业人口转户入城。人们希望,捆绑在户籍上的社保就业等领域能够渐趋公平。
户籍改革曙光初现,便遭遇逆流。例如,楼市限购几乎都直接与户籍挂钩。这令人想起年代久远的粮票布票等等特供证。户籍就是当下的特供证,上面搭载了各种利益。“异地高考方案”门槛最高的北京,其户口的取得难度之大,为中国之最。而通过居住证打分制取得上海户口也被视为畏途。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京沪粤三地外来常住人口分别达700万,897万3000万,均占当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强。面临庞大的外来人口的冲击,本土的民众和政府即使背负“歧视外来人口”的批评,也断然采取较为强硬的政策来应对。
“必须对自己的下一代负责”这是许多本土家庭在此次改革方案中秉持的信念,而这也同样是外来家庭的动力所在。外来家庭坚持的“同样是为城市纳税和做贡献,子女的起跑线却有巨大落差是有失公平”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却难被接受,他们的呼吁之声越发高扬是一种必然。以“下一代”之名,双方展开的辩论与冲撞,越来越激烈,使得这次异地高考争辩宿命般演变成社会热点。
1993年分税制获得通过,当时即有学者指出这种“分灶吃饭”的模式将会使各区域分割开来,财政收入的不均衡将带来更大的地域差异。至于个体的不均在地区差异的基础上被放大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而过去20年的小修小补无法弥合体制上的严重不均。
外来群体和本土群体之间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争夺,不断触发各种争端。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不同意。这是土客之争的现状。从城乡二元对立所产生的屈辱和哀伤到现在远望地域门槛的慨叹与呐喊。外来人群集聚在城市,有着以前农业人口不可同日而语的动员力与话语权,这给中国户籍和异地高考改革带来更多压力的同时,也让人更增期望。
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在最近半个月,随着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的陆续出台,之前勇于表达的占海特却出人意料地在舆论旋涡中悄然淡出。最后,她与大多数先行的意见表达者一样,始于激烈,终于默然。
地异地高考政策(摘要)
北京 实施时间:2013年
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学生2013年开始可以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上海 实施时间:2014年
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可在当地报考。
广东 实施时间:2013年
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考。其他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从2014年开始可以报考高等职业学院,2016年可以报名参加高考。而广东和上海的另一项政策,都是针对积分入户或者取得工作居住证的外来人员的子女。
重庆 实施时间:2013年
具备在重庆高中阶段三年连续完整的学籍并就读;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父亲或母亲)还应在重庆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中职学生家长不作条件限制;符合重庆市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
四川 实施时间:2014年
在四川就读的初中、高中毕业学生均可在当地报考在该省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凡父母在四川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学生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江苏 实施时间:2013年
凡在江苏省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普通高中学习经历,其监护人在本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随迁子女均可参加高考。
浙江 实施时间:2013年
考生取得在该省完整的高中阶段连续学习经历和学籍,符合该省高考报名的其他条件。
安徽 实施时间:2013年
中考高统筹,唯一要求“高中阶段完整学籍”。
福建 实施时间:2014年
有三年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