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珠峰上的商业诱惑

$
0
0

98_18

文_七猫

井本绚子一推开门,就撞进了摄像师故意凑近的镜头。“恭喜你!”他说,“现在我们要告诉你一则喜讯。”

井本是《向世界尽头呼唤Q》的外景主持人。《Q》号称是个解谜和冒险类的综艺节目,在日本算得上是收视率不错的黄金档。井本的任务就是去世界各国捕捉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每年有超过100天都在海外进行拍摄,还常常要进入蛇蝎毒虫横行的深山老林。《Q》的最新企划案,就是让井本绚子这个27岁的女孩子,去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

他们当然是为了一路飙高的收视率,而他们的心愿几乎一定能满足。因为珠穆朗玛峰就是自然界的玛丽莲·梦露,一个完美的时尚偶像。今年的5月29日,是人类登顶“高原玛丽莲·梦露”的60周年纪念。

高山界的女神

做一个偶像需要什么?她不一定要特别漂亮,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对于珠穆朗玛峰来说,它的定位很明确,就是女神范儿。

事实上,尼泊尔人就叫他“天空之女神”(Sagarmatha),而珠穆朗玛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大地之母,亦有女神的意思。因为她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岩面),并仍在不断生长中;也因为她是圣洁的象征,她终年被白雪覆盖,而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时,阳光会将她染成一片金色,庄严而又美丽。

最开始,她的魅力在于她的高不可攀。

中国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首次对珠峰进行标注,而英国人在1852年进行了首次测量,在这之后的一百年间,有无数人进行过冲击珠峰登顶的尝试,但他们全都失败了。

这样的高难度增添了她的魅力,人们感叹,我们所能看见的珠穆朗玛只是她的一个又一个碎片,而无法将其拼凑齐全,于是她就成为了冒险家最想解开的谜团。1924年,有人问即将出发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你非要尝试在珠峰登顶?他回答说:“因为它就等在那里。”这个故事实在太有名,以致于很少人知道马洛里其实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她像是做出一种华丽的姿态,拒绝被征服,维持她唯一的霸权,以宣示她是万物之帝王。”

这种高不可攀的姿态在1953年被打破,尼泊尔山地居民丹增·诺盖和新西兰养蜂人艾德蒙·希拉里从南坡成功登顶,成为首次登上珠峰的幸运儿。事实上,珠峰不但并非高不可攀,在世界几大高峰中,她反而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好爬:珠峰总共有11条登顶线路,其中最好爬的那条,按照《Q》节目组的说法,井本绚子只需要在其他工作之余,进行一年左右的体能训练和特别训练,就能够去登顶了。

然而,所谓的“好爬”,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极艰难的。《Q》节目组请到日本有名的国际登山向导贯田宗男担当节目顾问,他告诉井本,珠峰对于人类来说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其高度,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方被称为“死亡地带”,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不足,而且极度寒冷。到目前为止,珠峰的总登顶成功率为38.7%左右,而且每年都有人死在山上。

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所以“牺牲者”的遗体都不会被搬下山,而是在远处变成地标。其中一个著名的地标就是“绿靴子”,他应该是丧生于1996年的印度登山者Tsewang Paljor。当时,他跟他的两位同伴从距离山顶还有150米的地方撤下,然后彼此失散。他曾经试图呼叫紧急救援,但没有得到回音。他最后坐在原定直至活活冻死。他的遗体就在所有登顶者必经之路上,旁边有一个洞穴,如今被用来让登山者们判断自己距离顶峰还有多远。

珠峰不仅高,而且非常贵。如果要想登顶,那么整个登山时间至少为60天,需要准备的装备包括各种防水防风排汗保暖的服装装备,还有帐篷睡袋等露营装备,雪锥雪钜上升器等技术装备,大功率对讲机、GPS等联系与定向装备,以及急救包、火种、雪崩探测仪和氧气等应急装备。按照中国去年的行情来看,如果在山下向导学校买“门票”,包含装备租赁、注册费、环保费、高山食物、高山向导跟协作等等在内,一共需要至少28万元。

98_19

流行文化标志

人们迷恋偶像,要么是从中自己得到激励,要么是希望寄情于偶像而忘却现实的苦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攀登珠穆朗玛峰既可以是个励志的故事,又可以是个避世的手段,倘若你想要一夜爆红,也不妨进行尝试。如同美国探险家及畅销书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所言,对于疯子、想出名的人、绝望的浪漫主义者或是其他对现实有所疑虑的人来说,珠穆朗玛永远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对珠峰的追逐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人们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所笼罩着,在英国的一些小村庄里,从前的生活可以数百年毫无变化,但世界大战改变了一切,因此,人们就对生活产生了深切的恐惧。登山家兼电影人约翰·诺尔拍摄了两部有关珠峰的探险电影,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让珠峰逐渐成为了那一代英国年轻人的终极愿望,他们热烈地将“高山本身带来的挑战转换为国家使命,以期救赎这个残破的国家”。

讽刺的是,说出“因为它就等在那里”的马洛里本来是因为对周遭的世界不怎么感兴趣才热衷于登山的,他在1921年、1922年和1924年都参加了征服珠峰的探险队。但在电影的宣传下,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登山界本身,他甚至被认为是在“治疗帝国的创伤”。

在此之后,珠穆朗玛峰就成为了流行文化中的一个标志,甚至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意味着极难完成的任务,所以一旦登顶成功,便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人们将登顶珠峰视为勇敢者的勋章,并热衷于在珠峰创造各种各样的纪录:最年轻的、最老的,并且不介意在这个“最”之前再套上其他的定语,比如说,《Q》节目组在给井本绚子布置任务时就说,倘若她成功了的话,她将成为最年轻的日本女性登顶者。当然了,竞争也很激烈。5月23日,80岁的日本老人三浦雄一郎刚刚创造了新的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等到5月29日时,81岁的尼泊尔老人谢尔占又要发起新的冲击。

女神都很招财

托流行文化之福,珠穆朗玛峰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她是超级巨星,尽管与迪士尼或者麦当劳那样平易近人的巨星不同,她的魅力在于高贵而出世,但作为流行文化标志来说,拥有大量狂热的追随者是必不可少的,她的影响力也自然不同凡响;她的商业化似乎不可避免。

首先在于她的宣传广告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厂商和大型活动组织者都争相邀请她来担当自己的代言人。《Q》的节目组是这样,其他人也是这样。去年,瑞士时尚品牌Bally就宣布要在今年举行一整年的庆祝活动,以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再往前回溯,上海世博会跟北京奥运会为宣扬绿色理念,也都曾到珠峰举办特别活动;在2005年,甚至曾有一家韩国的网络游戏公司,让9个人集体登上珠峰以为自家游戏做宣传。

然后,是商业化登山的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人类亲近珠峰的方式都是自主攀登,登山者需要极强的身体能力和极为丰富的经验,才敢于进行冒险。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的侵入,登山这项运动逐渐变得商业化且旅游化。登山客户可以支付一笔费用给探险公司,由探险公司负责高山上的服务。在尼泊尔,只要你支付6.5万美元,具有登山的热情并受过基本的登山训练,旅行社和导游就可以保证你能登上珠峰;从中国这一侧来说,登山学校和向导公司自费打通了大本营到顶峰的线路,并建了很多梯子,这些费用都会从那28万的“门票”中出。

这就造成了珠峰的拥挤现象。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这世界上每年成功登顶珠峰的人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到1993年时,由于商业登山在珠峰出现,这个数字达到了100人。2004年则超过了300人,等到2012年的时候,这个数字突破了惊人的500人。由于珠峰每年适于攀登的窗口期并不长,如果从北侧攀登的话,登山季节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为最好。另外,从建立大本营到登顶基本上都在60天左右,这也就是说,在山上可能同时会有1000人。

这其实相当危险。因为珠峰实在太高了,氧气非常稀缺,就像贯田宗男对井本绚子所说的那样,快上快下是对登山者最安全的方法。但是在珠峰登顶的过程中,有几处非常狭窄的地方,大家必须排队通过,而那些身体素质不那么好、登山经验不足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们大大拖慢了队伍的速度。

随着6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这种情况也越发明显,根据英国《卫报》报道,今年的珠峰顶上异常混乱,“有太多人没什么经验就乱来了,他们真的动作太慢,”来自奥斯陆的登山向导埃尔德抱怨说,“我们花了10个小时才登顶成功,其中有1/4的时间都在排队。如果天气不好的话,这就真的太危险了。”就在今年四月,还有西方游客因此在山上跟另一组人打了起来。

事实上,这几年确实都有登山者因峰顶过于拥挤而不幸遇难。去年,24岁的本·耶胡达就经历了这样的一次事故,他本来可以在6小时内从三号大本营到达位于死亡地带内的四号大本营,但由于人实在太多了,他用了13个小时才完成,而等他到达的时候,他的右手已经毁了——他很庆幸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但他的右手现在连一支铅笔都握不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像是演唱会现场的踩踏事件,也是流行偶像式的现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