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双汇为何收购Smithfield

$
0
0

55

记者_胡婧薇

几周前,双汇并购美国肉业巨头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拉升了双汇发展和史密斯菲尔德的股价,也引发了谁是背后最大赢家的争论,甚至还带动了史密斯菲尔德小镇的旅游业发展——这个以小猪为吉祥物的镇子过去名不见经传,现在正成为中国游客去美国观光的新景点。

其实,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之间的情投意合已有4年,现在才尘埃落定,出价是关键:71亿美元的收购价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海外并购案中最大的一笔。为何双汇不采取其他合作方式,而一定要巨资全股买下史密斯菲尔德,让它变成一家非上市的海外子公司呢?

这可能还要从史密斯菲尔德的业务说起。这家美国最大的生猪屠宰企业,从在史密斯菲尔德小镇创立以来已有80多年历史。其主要业务包括生猪、肉牛的养殖和屠宰,肉制品的加工等。此前,公司业务一直偏重养殖和屠宰环节,但2009年后公司进行了战略转型,重心调整为肉制品处理和深加工,希望获得更高附加值和更稳定的现金流。

从商业模式上看,史密斯菲尔德的特征是重资产、规模化、现金流波动大,在美国市场上估值不高,投资者也不青睐。所以其大股东之一的Continental Grain一直建议公司通过分拆来释放价值,比如把周期性的、利润率较低的生猪养殖业务剥离,精力集中于业务稳定、利润率较高的肉制品加工业务上。

该企业在2009-2010年里亏损严重,到2011年转而盈利5.21亿美元,2012财年盈利又减少至3.61亿美元。养殖成本是盈利波动性大的因素之一:史密斯菲尔德曾经用花生喂食生猪,现在则用玉米,而玉米在这轮经济危机中大幅涨价。另一因素是美国生猪养殖技术虽然高效,但猪肉在餐饮界的地位却不及中国那般不可撼动,容易导致供过于求。

另外,史密斯菲尔德虽是美国最大的生猪屠宰企业,但也面临着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如果将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2012年的销售收入相加,也仅是肉食品加工企业巨头——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销售额的六成。

不过史密斯菲尔德在双汇这里,无疑是块香饽饽。

首要理由自然是中国对进口猪肉的需求与日俱增。2012年,冷冻鲜猪肉进口量约为52.22 万吨,同比增长 11.75%,相比2010年则上涨了161.56%。去年史密斯菲尔德出口的猪肉中,有25%进入了中国。史密斯菲尔德成为双汇的子公司后,双汇不仅能获得充足的供应,而且对原料肉的价格波动也有了更大把握。

并购后,双汇可以从史密斯菲尔德这里学习到屠宰业务的成熟经验。自“瘦肉精”事件之后,双汇通过涉足上游养殖、建立规划化屠宰场、收编中小屠宰场等途径,一直试图加强对原料质量的控制。但屠宰业务看似简单,实则很难,需要具有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肉类销售的丰富经验才能获得较高盈利。双汇要在食品安全、规模化屠宰等政策利好下快速发展屠宰业务,获得外力支持或许是个捷径。

而史密斯菲尔德今日的江湖地位,正是从1970 年代涉足并引导美国生猪屠宰和养殖产业整合建立的。它积累的并购和管理经验,对于正处于快速规模化阶段的中国生猪屠宰行业有借鉴意义。

肉制品加工上的新品创新能力则是双汇可以获得的第三个利处。在双汇,肉制品加工是屠宰业务之外的第二块主营业务。过去双汇的名牌产品多集中于高温和中温产品,比如“王中王”系列在中国高温肉制品领域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这些快捷食品已经从城市主流消费中日渐没落。所以,双汇也一直在谋求转型,比如今年双汇就将纯低温产品作为重中之重,并从欧美引入低温生产线,生产夏威夷热狗肠、培根等低温产品,销售渠道也从方便快餐转向餐厅和家庭。

而纯低温产品也是美国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史密斯菲尔德的高利润肉制品虽然不及泰森,但旗下也有众多知名品牌,2009年战略转型之后对肉制品加工也有了更深层的经验。

所以,史密斯菲尔德最被双汇看重的,也就是双汇国际董事长万隆所说的:集约化的养殖模式、高效的生产组织、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有效的环保措施,以及美国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农业养殖业优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