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潘小粥 摄影_ 程萌
在一个清晨,已经在飞机上安睡了一晚的我们,降落在奥克兰(Auckland)——新西兰最大的城市。湛蓝的天空下,通透的阳光,还有不时停留在脚边的海鸥,让我们这些北京客下意识地做了同一个动作——深呼吸,纯净的空气,这可是中国国内买不着的稀缺品。
纯净的新西兰,这个印象早已根植在旅游者的脑中。但是,我们深入到北岛,这种自然的纯净中,被蕴含着另一个层次——新西兰式浪漫,无处不在而又浑然天成。
一条库克海峡(Cook Strait),将新西兰分割为北岛和南岛。如果说南岛以变化多样的山地为特征,北岛则述说着两条悠长海岸线的故事:东海岸弥漫着都市感,西海岸原始质朴,充满生机。
海洋赋予了北岛天生的浪漫,而毛利人(Maori)将这种浪漫发挥到了极致。一千多年前,毛利人库普和他的船员,凭借星星和海潮方向,乘着独木舟,从南太平洋波利西尼亚群岛劈波斩浪而来。当他们看到远方白云之下的一个大岛屿时,库普的妻子希内·蒂·阿帕拉尼脱口叫道,“白云!绵延的白云(Aotearoa)!”这片土地从此被称为Aotearoa(长白云之乡),也就是今天的新西兰。
毛利人在这片有着雪山和大海的世外荒原上繁衍生息……直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霍布森代表英皇室,在岛屿湾的海滩边与毛利人酋领们,签订了历史性的《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批准新西兰成为英联邦的一个成员国。现在,尽管毛利人只占新西兰总人口的14%,却是整个国家的精神基石。
哈卡舞和碰鼻礼
时至今日,《怀唐伊条约》签署地已成为供游人了解毛利文化和与条约签署有关历史事件的观光胜地。在《怀唐伊条约》的签署地——怀唐伊镇(Waitangi),我们看到了新西兰最大的毛利战船之一,而为我们讲解的则是一位当时签署条约酋长的后代。
在那里,我们很荣幸地被邀请进会场(Marae)——毛利人传统场所。在会场外面,四个毛利武士与我们对目而视,整齐肃穆。经过四五分钟的沉寂之后,其中一位毛利武士,快速跑到我们面前。他又是瞪眼,又是吐舌头,来回舞动着手中的棍。这一切只不过是在试探我们。导游事先告诉我们,为表示诚意,我们这些客人不能回避。
不经意间,武士在我们面前丢下了一段小树枝。我们也不示弱,推选出“我们的酋长”——一位英武的男士,捡起这段小树枝,表示我们的好意,我们是和平的使者。见“我们的酋长”捡起树枝,毛利人将我们引进了会场。
按照毛利传统,每个进会场的人,都必须要脱鞋。毛利部落善歌舞,女子们跳起了波依舞,男人们跳起了战舞——哈卡舞(Haka)。欢腾过后,部落中最有威望的长者便走到 “我们的酋长”面前,向他致以毛利人最高的敬礼——碰鼻礼(Hongi)。
毛利人认为人的灵气在头部,通过突出的鼻尖可以与别人相通,碰鼻一下是互相通神,碰鼻两下表示在一起呼吸和生存,有相亲和友好的意思。鼻子碰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表明来宾受到的礼遇越高。
帆船与海豚的邂逅
我们的第一个落脚点在奥克兰。这个拥有13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位居北岛西边,坐落在怀特马塔港(Waitemata Habour)和马努考港(Manukau Habour)间形成的一块狭长土地上。
奥克兰被称为新西兰的“风帆之都”,据说每四个奥克兰人中就拥有一艘帆船。数字在现实中的体现是,在我们前往派希亚(Paihia)途中,随处可见在奥克兰普通百姓家的车库里、院落中、街道的两旁,都到处停放着游艇。
在怀赫科岛(Waiheke Island)回奥克兰的途中,我们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也体验了自己开帆船的快感。看似简单的掌舵,要对准前方目标,也很不容易。
从奥克兰到怀赫科岛,乘船只要半小时。可开帆船,则需要三个小时。这可是技术活,需要参加航海培训拿到证书才有资格驾驶帆船。因为在浩瀚无边的太平洋上,只有靠着海浪与风向,才能将无动力帆船驶往目的地。海上,既有满天星星相伴,也有浪急风高之时,在爱人面前,没有比开帆船更能展示个人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不过,最让我惊喜的却是在岛屿湾(Bay of Islands)隐蔽水域寻找海豚。栖息在新西兰水域的海豚种类大约有13种。在新西兰东海岸,可以看到瓶鼻海豚的身影。它们身长超过3米,通常 30 只以上成群出现。赫氏海豚是新西兰海域的独有物种,也是世界上最罕见、最小的海豚之一。
我们乘坐大游轮,从派希亚(Paihia)码头出发,开行一两小时之后,进入海豚聚集区。一只,两只,如精灵般,近十只海豚在我们面前跳跃,翻转着身体。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船长索幸放慢了船速,关闭了引擎,静静地让游轮在海面上漂浮。在浩大的游轮边,这些海豚相互嬉戏,就像降落人间的天使,与我们的视线捉迷藏,一会纵队跳跃,一会潜入水底。告别的时候,在游轮后面,欢送我们……这一刻,阳光、海水、海豚,相互辉映,一切如幻觉,却真实地存在在我们面前。
再见萤火虫
作为7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大抵上都有相同的经历,在暗夜里追逐一闪一灭的萤火虫之光。如今,萤火虫在中国很多地方,早已不见踪影。但在新西兰,却让我们童年再现。
从奥克兰前往罗托鲁瓦(Rotorua)的路上,我们经过怀托摩(Waitomo),被毛利人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观的萤火虫洞正在这里。
这个萤火虫洞在1887年被发现。当时,毛利族族长塔·帝努老带着英国测量师法兰德想进入这个巨大钟乳石洞穴考察测量,意外地发现,这个共三层的钟乳石洞,爬满了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如银河般布满在岩洞上。距发现此洞百年后的1989年,新西兰当局终于把这个洞的所有权归还给了毛利人。
由于萤火虫对声光特别敏感,入洞后不能说话,不能拍照,手机必须处于震动状态。几分钟之后,工作人员让我们趴下,从一个石壁的缝隙里,我们看到了萤火虫的影子,绿白色的微光一闪一闪,三三两两。仔细观察,这里的萤火虫跟我们印象中的萤火虫并不一样,每只萤火虫都会吐出长短不一的透明细丝,每条丝上都缀有“水滴”,宛如水晶珠帘。
从资料中可以获知,新西兰的萤火虫是两翼昆虫的幼虫期,生命期只有一年。这些萤火虫在幼时会吐出透明的丝线,吸引循光而来的昆虫,这些昆虫撞到丝上就动弹不得,萤火虫便以此为食。6-9个月后,变为成虫,但有翅膀不会飞,没有嘴巴无法进食,只能疯狂交配产卵,直到筋疲力尽。最后这些成虫又成为幼虫的食物。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我们沿着一条窄窄的石阶而下,似乎来到一条河边,有潺潺的流水声,工作人员引领我们上了船,奇怪的是,他并不是用桨划动船只,而是在黑暗中用手拉着溶洞周围之前布好的绳索,推动小船前行。
小船拐了个弯,进入了一个大的洞穴,光影闪闪,所有的人下意识地抬头望,眼前的一幕令人惊呆:银河!
只有这个词能形容眼前的一切:绿白色的光点,或层层叠叠,或稀稀疏疏,恍如满天繁星散落在银河之中,美不胜收。
水中,星光倒映,小船无声地推进着,我们飘荡在星河里,犹入童话世界,温暖而浪漫。
行走者语
特色:北岛的中火山地热景观,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难见到。想要感受火山地热的壮举,位于北岛中部的罗托鲁瓦(Rotorua)和陶波(Taupo)两座城市不容错过。
服务:如果想省心,新西兰旅游局官网( www.newzealand.com)是你必须要上的网站,那里经常会有优惠和特色的旅游线路推介。
飞行:目前中国只有上海和广州两地有直飞新西兰的航班,其中南航每天都有广州直飞奥克兰航班,时间也不错,晚上从广州出发,到奥克兰恰好是早晨,基本上不用倒时差。
自驾:越来越多的中国自由行游客,选择在新西兰自驾游。详细自驾信息请参见官方网站上的自驾指导:http://www.newzealand.com/cn/feature/driving-in-new-zealand/
气候:目前新西兰正处于冬天,北岛是新西兰最温暖,也是唯一的亚热带地区。相比南岛,北岛的冬天更为温暖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