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雷虎 图_阮传菊
2012年5月,法国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女演员姚星彤身着“绒花若雪”礼服亮相红地毯,迅速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滑如丝白如雪的毛绒制成孔雀般造型的裙身,加上手绘和刺绣接合的透明紫藤让姚星彤如同走在水边的孔雀。这款出自设计师劳伦斯·许的礼服,设计灵感来源于行将失传的手工艺——绒花。
今年年初,劳伦斯·许到南京甘家大院参观。一直在寻找“中国风”元素的他一看到绒花就感觉眼前一亮。劳伦斯·许和绒花艺人赵树宪交谈甚欢,当即就达成了合作意向。四月上旬,他又赴南京,带去了礼服设计稿。为了在礼服上更好地体现绒花的特征,4月底,赵树宪还特意带上全部工具赴劳伦斯北京的工作室,用了整整8天时间,将一千多根绒条制成了“绒花若雪”的裙身部分。
绒花,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曾经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容的皇室贡品,令嫔妃宫女们一见倾心,大家闺秀们争风吃醋;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后,成为一种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得佩戴它;再后来,它退守在南京老城南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中,成为一个慢慢消逝的符号。
唐朝的奢侈品
《红楼梦》“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一回中,说到李纨将“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送给大宫园中每一位姑娘的桥段。谁先挑选宫花,谁挑什么样的宫花,引得林黛玉等大小姐争风吃醋。这里所谓的“宫花”和“堆纱花儿”正是绒花——大观园中,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只要是女人,都对绒花一见倾心,这足见宫花昔日的影响力。
南京绒花的历史其实可以上溯到唐朝。南京绒花的产生,来源于唐时仕女簪花的传统。“春日游,杏花插满头”(韦庄《思帝乡》),“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李白《宫中行乐图》)。唐诗里的仕女头上所戴杏花、山花说的是唐朝仕女“头戴一枝芳”的传统。
然而,鲜花受制于时令不可四时常有,又易枯荣而不能长久,尤其是唐代贵妇们喜爱的牡丹,花期只有二十多天。不仅簪戴不方便,更会给文人墨客造成荣华易逝,容颜易老的联想。因而不枯不败,精致唯美的绒花就应运而生了。
唐朝画家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表现的正是唐朝簪花仕女出游的场景。画中的五位仕女分别头插牡丹、芍药、海棠、团花和茉莉这五种不同时令之花同时出现在一幅绘画中。并不是周昉让她们在的画里玩穿越,只因为她们头上所簪花皆绒花,四时花开不败。
那时,南京隶属于扬州,而扬州乃“淮左名都”,自古繁华,在唐朝更是风尚之都。南京女子用绒花簪花的风气很快就吹到了长安,再从长安吹向全国。
再加上绒花不仅外观上雍容华丽,还谐音“荣华”,正合中国祥瑞文化,因而得到了贵妇们,特别是宫女们的喜爱,故此绒花又得名“宫花”。到武则天时期,南京绒花更是被列为扬州地区的皇室贡品,成为王公贵族才能消费的奢侈品。
明清时融入风俗
南京绒花始于唐朝,兴盛却在明清。
而这份兴盛又与南京云锦密不可分。明朝开始,朝廷就设立了江宁织造以织造皇族御用织物云锦。云锦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的制造只会选择缫丝厂最优质的蚕丝入料,就样就剩下了大量下脚料,用之不匹,弃之可惜,却正好是制造绒花的绝佳材料。用现在的话说,绒花是云锦产业链上的一环。
《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姑娘们为宫花争风吃醋的情景,不止是曹雪芹的文学想象:一方面,旧时南京人有配戴绒花的习俗;另一方面,南京绒花的兴盛和曹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頫、父亲曹顒,三代四人共出任江宁织造府理事58年。曹家人对云锦的苦心经营,使云锦制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云锦的产量大增,做云锦产生的边角料就变得物美价廉。这样,绒花的生产成本就降到了最低。
如今的南京老城南因旧城拆迁改造已经是萧条破败之地,但是在明清之时,却是专办宫廷织物的采买事宜的七作二房区。所谓七作即银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皮作;二房是指帽房和针线房。云锦是绣作中的代表,而绒花则是花作中的翘楚。
当年南京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著名的“花市大街”,绒花、绢花把这里装扮成了花的海洋。绒花在南京产量极大,逐渐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了南京的风俗。旧时,南京“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节)都以装饰绒花为习俗。每到此时,妇女,孩子都会在发髻、发辫或两鬓插绒花作为装饰。
最后的绒花艺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如今的老城南一带聚集了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马荣兴等40多家绒花作坊。那时绒花加工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家庭妇女在后面的工厂负责绒花加工,而男丁则在前方负责绒花的市场运营。
赵树宪是张义泰的第三代弟子,著名绒花艺人周家凤的徒弟。作为唯一一个还以绒花为业的绒花艺人,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项目传承人。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长达二十年的时间,绒花都如同元稹诗中的宫女,寂寞独自红。近年,随着传统文化回潮,绒花开始在南京人的记忆中复苏。但遗憾的是,南京绒花因为仅有赵树宪一个传承人,最终落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在2008年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访当天,赵树宪用一天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传花作品——一只凤冠。当他把这凤冠兴起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有几个漂亮的女孩围了上来,试戴凤冠扮新娘。
“以前中国没有婚纱,结婚时,凤冠霞帔是每个姑娘结婚时的标配!后来,这个风俗被‘移风易俗’掉了。但是,最近两年,好像又慢慢开始回归了,这凤冠,我每年都要卖掉好几顶。有藏家用来收藏,有人用来结婚,还有演员用这个做道具!”
跟赵树宪学绒花制作
绒花制作分为材料准备和绒花制作两个部分。以往绒花兴盛时,制作绒花的材料在市面上随处可买到,因而艺人只需要专心绒花制作。如今因为制作绒花的人少了,已经无人生产专门的绒花材料。好在绒花生产用料简单,只要用心,全套的工艺,很快就会掌握。但是“想要精通,至少需要三年。”
一、材料准备
熟绒:绒花的主要材料是蚕丝,蚕丝在购进后,须经碱水煮熟,不可过烂,煮熟后的蚕丝称熟绒。熟绒是用来制作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
大师讲解:以前绒花蚕丝多用南京云锦的边角料,所以可以省去大部分成本。但是如今大部分手工艺已经凋零,如今云锦边角料很难找到,要专门去苏州购买煮熟的蚕丝。
染色:将熟绒染成不同的颜色,染色后的熟绒应套于竹竿上晾晒,须勤翻,绷直。
大师讲解:现在因为绒花生产量比较少,染料用量也比较少。而现在的染料销售商没有小包装供应,买一桶染料恐怕要用上一辈子。
制作铜丝:用木炭文火将黄铜丝烧至退火软化。
大师讲解:铜丝是绒花的花骨,是整个绒花的支架,根据所制作绒花的不同,黄铜丝的规格大小不一。烧铜丝时一定要用文火,不然铜丝太硬,所制作的绒花就没有灵性。也不能烧过了火,过了易断。
二、制作
制作过程为三道工序:
勾条:将熟绒分成若干股后固定于一器物上,排匀,用猪棕毛刷子将其梳通。将铜丝的中间合并捻成少许螺旋状分叉夹住排匀的熟绒,再将铜丝的另一端合并捻成螺旋状,用剪刀把需要的部分熟绒剪断,左右手同时反方向捻转,再用上下木板对铜丝进行搓赶,赶紧后便形成做绒花的最基本部件:绒条。
大师讲解:勾条是绒毛制作最核心的工序,也是最枯燥的过程。熟绒要剪得整齐,搓赶时要一气呵成,熟绒只有通过搓赶才能被固定在两根螺旋状的铜丝之间。
打尖:用剪刀对绒条进行加工,使圆柱体状的绒条变成钝角、锐角、圆角、球体、椭圆体等各种形状。
大师讲解:打尖相当于园丁修枝剪叶的过程,只不过,园丁修枝剪叶时,他的花是一个整体,而打尖时,花被拆分成了“零件”,所以,在打尖时,不仅要注意单个的“花瓣”、“花蕊”的美观,还要注意它们组合起来协不协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多观察现实中花草的形态。
传花: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配合铅丝、皮纸、料珠等辅助材料制作出所需的产品。
大师讲解:传花,其实就是一个组装的过程。把打尖后的绒条按照心中的想法做成形状。绒花制作不像现在搞设计的,会先画出设计图。所有的花样、形状都记在艺人心中。以前艺人们传花,主要是临摹师傅们的花样。现在老师傅都没有了,花样也无传世,只能对着照片临摹。更多的时候,看到了生活中美的意向,就把它做成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