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余额宝们” 摆脱近亲繁殖

$
0
0

文_章飚

互联网金融的种种讨论和趋势预测,估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最新的消息是,传统零售业出身的苏宁,在涉足电商之后,又将触角伸向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领域。8月23日,苏宁发布公告称,已经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立民营银行,并展开基金业务的申报备案工作,计划近期推出相应的基金支付产品与基金电商平台。目前,苏宁已经建立了金融事业部,将从事第三方支付、供应链融资、保险代理、基金销售等业务平台。

是的,近期互联网金融突然升温,与众多网络巨头参与其中关系甚密。前期,阿里巴巴一路低调,层层布局,终于在余额宝这个事件上彻底引爆了社会舆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关注,讨论由内及外发散开来,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形成了刷屏、刷版之势,想不知道互联网金融的一些消息都难。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这已经炒到熟透了的互联网金融,跟我们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这个新生的“看起来很美”的东西?

脱去“余额宝们”的外衣

亲,别一想到互联网金融,就拿余额宝说事。没错,大部分人试水互联网金融的第一单都是从余额宝开始的,作为所谓“互联网金融元年”的标志产品,余额宝确实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是没有必要的。

与余额宝同类型的产品,其实早就推出了,只不过由于背靠的平台不一样,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余额宝一炮走红之后,各大机构不甘示弱,纷纷推出类似的产品,希望搭上余额宝效应的末班车。财付通已宣布将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类似余额宝的产品”、广发银行与易方达基金合作推出了“智能金”、交通银行与易方达基金合作推出“快溢通”;第三方销售公司则借势发力,目前已有天天基金网、同花顺、数米基金、长量基金推出活期通、长量钱包等产品。

这些产品虽形态、名称、细节各异,但其业务核心同余额宝相同,都是将活期存款转变为货币市场基金,并且支持快速申购赎回,都是一种网上直销的收益高于活期利率的现金管理工具。

此外,余额宝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个金融产品的互联网直销渠道,我们现在所聊的余额宝“产品”,其实只是一只收益稳妥的货币型基金而已。未来,余额宝肯定会引入更多的产品来卖:理财、保险、基金都可能,那时候,余额宝也将彻底退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光芒,而呈现出“平台”的力量。

更何况,余额宝也不过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冰山一角。依据行业人士的划分,互联网金融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信贷类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特征是附属于信贷基础,因此带有极大的风险特性。第二个是非信贷的互联网金融,并不带有太大的风险特征。这两个领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基本都是在以互联网的技术、数据与客户黏性,来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选择各种金融产品进行购买,信托、基金、保险,以及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平台基本只起到一个导购和中介的作用,你最终购买的产品,还是从产品提供方那里获得,它可能是信托,可能是基金,也有可能是一个更灵活的投资产品提供方。

也就是说,余额宝翻开了互联网金融的新篇章,但这一页也会很快就被翻过去。长江后浪推前浪,更多的后来者将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人们未来工作、理财的新选择。

小心“黄雀”在后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会比其他类型的互联网细分行业要更难。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钱,就必须面临各种各样的使用习惯与监管政策形成的无形壁垒。

以美国为例,虽然拥有共同基金的家庭86%以上都会通过网络实现理财目标,但其中多数都是通过网络了解投资信息以及接收各类账单,只有21%的美国人会选择在网络完成投资买卖,似乎线下交易还是占据主流。经济发达、思想开放如美国,在历经了数次互联网革命之后,在涉及互联网理财的时候还是如此谨慎,着实有些出乎意外。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谨慎也有其道理。在涉及到实打实的金钱利益的时候,再开放的思维也会显得有些迟滞,回溯金融业的发展史,莫不如此。并不会因为把金融的事情放到网上来,就会马上有什么特别的转变。

回到余额宝的话题上。在余额宝之前,基金网上销售就已经在银行、券商代销渠道以及基金公司直销渠道展开,但占比并不太高,也基本没人听过有这么一个玩意。问题出在哪?之前的这些产品都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金融交易的便利安全(better Access)、低费率(better price)以及专业服务(better service)这三方面的要求。或者说,即使有的企业确实达到了这三方面的要求,又因为客户基数太小、客户数据不够、客户黏度不高,掀不起太大的波澜。

相对其他放在网上卖的产品,金融产品本身就更为复杂,人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风险恐惧度也更高,这使得人们很难轻易相信一个网上的公司、平台,能给他们带来足够好的金融产品。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在余额宝上获得成功,与其说是专业地解释清楚了这支产品的优缺点,还不如说是没有过多纠缠产品的基金概念,而是利用自己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客户黏性,直接告诉大家:虽然有那么一点风险,买我这个东西是能赚钱的,而且会比你的活期存款更赚钱!

所以,深究下来,阿里巴巴其实也并没有在深层次改变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将信将疑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也绝非针对阿里巴巴,同样的产品,换了百度、腾讯来卖,基本也会是差不多的结果。

互联网无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购买金融产品的渠道,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所担心的安全性也能得到保证。费率一直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加剧,这种优势相信还会持续下去。但归根究底,互联网金融要想真正成为人们投资理财的一种主要方式,关键还是要看谁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古语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专家认为,某些思维活络、能力全面的金融机构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黄雀”。别看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对互联网金融虎视眈眈,但这个市场真的打开以后,在专业服务上的能力差距会很快体现出来,这时候,相比纯粹互联网企业出身的阿里、腾讯,人们可能会更愿意去相信有历史、有品牌、有靠山的银行们。

一切才刚刚上路

借用一句很俗套的广告词:“互联网金融,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是的,不要看着互联网金融近期闹得沸沸扬扬,好不热闹,但这个玩意是个彻头彻底的新生事物,目前就别说明确的定义了,连确切的规则都无迹可寻。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层面对于互联网金融表示出了非常明朗的支持态度。

在近期的讨论中,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现在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3种形态:互联网支付、P2P和众筹融资。2012年,互联网支付的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2012年,P2P网贷平台有300家,交易额超过200亿。

但这些都还只能算是互联网金融的冰山一角。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谢平认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可能需要20年成形。”

20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在互联网世界里面还是太久了,20年之后,互联网金融不仅应该已经成形,而且应该已经度过了成熟的第一阶段,步入下一个发展周期了。

也就是说,理论上,互联网金融的最佳形态应当是:让互联网企业去做营销、做管理,让金融企业来做产品做研发,实现两个业态的完美融合。只是这种理论的形态无法成为现实的共同目标。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大潮,无论是财大气粗的金融机构还是逐渐强大的互联网大佬,谁都不愿意拱手让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主导权。即使大家有相当多的共通性:都是典型的、天然的中介机构,拥有信息、流量、资金的聚合、撮合、沉淀三大功能。但真要让两者加以融合,一方面难免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缺乏主观的意愿。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整个互联网金融参与者中将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一批被淘汰,一批转型后生存),又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至于哪方力量将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很难得出结论。当然,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结果究竟是什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与理财,将会被互联网金融的浪潮深刻改变,而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

你,准备好了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