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总理怎么改报告

$
0
0

2_29

记者_宋涛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宣读了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他就任总理以来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自然引起了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

回顾报告起草、征求各方意见的过程,“直接”“专业”和“接地气”已经成为李克强的一种风格。历届政府工作报告无一例外,最终都会高票通过。然而,在这个圆满的结局前,起草报告无疑是一件辛苦的差事:从总理“折腾”起草组,到政治局“折腾”国务院,再到专家群众被请来“折腾”总理……人大代表拿到报告时,它已历经反复修改,可谓千锤百炼。

总理定“基调”

去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按照往年惯例,这个会议是为来年“定调”,随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小组就会成立——由国务院研究室牵头,各司司长副司长参加,大概20人左右。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础上起草的。”多次参与起草工作的刘树成说,起草组也会邀请其他有关部门、地方同志和专家参与进来。而他自己,就是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

在媒体的报道中,“国务院研究室”相对神秘,其成员很少公开接受采访。这是一个隶属于国务院的办事机构,政府官网上介绍说,“为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服务”“负责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是其主要职责。

2011年两会期间,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向东告诉媒体,“报告要在总理的亲自领导下起草。”在起草前,总理会先和起草组成员碰个面,“把他对整个报告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包括文风的要求作出明确指示。”

“接地气、聚民智、增信心”,今年1月23日,李克强为《政府工作报告》定下了9个字的“基调”。有评论认为,“接地气”是要求把惠民生的“干货”写入报告中。

类似“三字经”的要求在前任总理身上也有体现。2008年12月12日,时任总理温家宝曾专门来到起草组进行交流。据刘树成回忆,当年温家宝用了一个半小时说自己的想法,“《政府工作报告》是讲给老百姓的,分寸要拿捏得好。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最后温家宝还加上几个字:“有希望,有信心”,算是给报告定下总调子。

“内部至少要拿出三个稿子,来回反复讨论。”刘树成说,当时大约用了一个月时间,直到2009年的1月7日才拿出初稿,交给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报告开始起草时,起草组通常会利用不同方式进行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初稿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进行第一次修改,形成送审稿,交给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

到中南海“提意见”

从起草,到征求、吸取各方意见反复修改,再到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一般要经过两三个月。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过《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常委领导意见,起草组将做第二次修改,形成《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交给国务院。

今年1月2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的就是“征求意见稿”。据《南都周刊》记者统计,从2009年至今,国务院共召开过8次全体会议,除两次是任命香港澳门特首、一次是通过《国务院工作规则》外,其余的议题均是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除了全体讨论,征求意见稿还会发往各省(区、市)、中央有关单位征求意见。2011年,据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向东的说法,征求意见稿会发到全国各地、党政军区100多个部门。“发出几万份,再把大家几万条的意见收回来,加以归纳整理吸收。”

与此同时,一些民主党派、企业家、专家学者,包括基层代表将被请到中南海来。由总理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对报告的意见。

今年1月份以来,李克强已经主持多次座谈会,每次一开场,他都会笑着对与会者说,“直接提问题,有意见说意见,客套话免说。”

2013年1月,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曾参加过温家宝的座谈会。今年1月17日,面对李克强,他显然已经习惯,提意见“并不客气”:“政府应该进一步简政放权。”他告诉李克强,安装在手机上的打车软件,一度在很多地方被一些部门“禁用”。

马化腾刚说完,李克强就伸手“点”向坐在后排的部委负责人。“你们认真了解一下,给我一个报告。”他称赞马化腾的例子“很生动”,“说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需要我们加快改进”。

当时,王一鸣同在座谈会,他是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发言时,王一鸣稍微犹豫了一下,被李克强察觉到,“没关系,你照直说,不用委婉表达”。李克强的鼓励引起全场笑声。

碰到湖南的种粮大户阳岳球,李克强问的是“种单季稻还是双季稻?”“有没有开田埂?”阳岳球希望国家能另外拿一笔钱“给我们集中育秧”,而此时,李克强的叮嘱转向农业部部长,“记下来,认真研究”。

郑州大学法学院毕业生高原2010年曾参加过座谈会,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广泛征集民意,他的理解是,不一定每个具体建议都能写进报告,关键是参加座谈的各阶层代表,能把自己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反映给总理,让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加符合实际。

从“学习”到一针见血

2010年3月,新华社报道称,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地后,曾收到各类修改意见1000多条,吸收180余条。

当年2月1日的座谈会上,无党派人士陈章良提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些词比较专业,建议附加注释,便于代表理解。起草组接受了这个意见,在报告中第一次附加了“三网融合”“物联网”“森林碳汇”等词语的注释。

根据群众建议,2013年的报告附加了“PM2.5”的名词解释,并提出治理沙漠化和石漠化土地等措施。

这番吸收民意后,起草组将做第三次修改,并递交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由总书记主持讨论。

去年2月23日,温家宝任内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由习近平主持的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那时,习近平已经是党的总书记。今年2月24日,李克强总理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同样由习近平主持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至此,《政府工作报告》才算走完了两会前的所有程序,来到代表委员面前,由总理宣读。同时,国务院组成人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起草组工作人员将分赴各个代表团,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的两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就曾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听听农民的“烦心事”。来自通辽市普通农村的顾双燕力图言语委婉,告诉温家宝,“我讲出来供您参考,不是要求您。”引来全场笑声。

“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温家宝说。

就这样,两个人打开了话匣,聊到了农民的贷款、养老、卖粮难等问题。

一些代表还会提出字眼上的问题。2013年,有代表建议,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将“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改为“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让人民看到希望”。

代表们认为,加上“成效”二字,意在促进各级政府治理环境部署到位、落实到位,做到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曾做了十多年代表的杨慧珠发现了些细微的变化:以前,很多代表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正襟危坐,一开场就是我来“学习”报告;现在,空话套话少多了,很多代表开始一针见血,直面问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起草组“不得不”再次记录,将审议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汇总,做最后一次修改,报总理审定签字。

最后,总理向大会做关于报告修改情况的说明,递交决议草案,由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