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金娣的这幅《捣练图》(局部)苏绣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人民币四百万元,但薛金娣却不为所动,不肯出售。)
(《月曼清游图》与薛金娣,薛金娣的仿古文人画绣,最具代表性,以“细、艺”见长,在国内刺绣界独树一帜。)
(刺绣需要性格柔和,不急不躁,但又十分要强,颇有些“绵里藏针”的个性。)
(因长期埋首,薛金娣曾患了眼疾差点失明,如今的工作,更像是与光阴比赛。)
(穿引线是很有讲究的,必须用反捻的那一头(即捻线的上端),从细小狭长的绣花针孔里穿过去,这样丝线就不会因反捻而卷曲成结了,绣出来的作品就平、光、齐、匀。 )
文/图_龙海
今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又成了最近的谈资。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流失海外,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唐宫廷画师张萱的名作《捣练图》,实际上是一幅北宋画院的精准摹本。这种“摹”的方法,是将素绢覆盖在原作上,勾描原作轮廓,再对照敷色。宋徽宗赵佶尽管是位失败的皇帝,却是位出了名的大艺术家,他特别推崇张萱画风的精准与华丽,搜求得张萱的画作四十七幅,这是历史上的最高纪录。他还让翰林国画院的画师精心摹写前代佳作,留下很多副本,一方面作为画院范本,另外也用作对臣下极好的赏赐品。世易时移,900年后,苏州镇湖臻绣轩绣庄主人薛金娣,用自己高超的刺绣技艺,耗时三年多时间创作了一幅精准摹本。凭借这幅利用刺绣仿画的《捣练图》,薛金娣获得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奖:2011年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薛金娣的仿古文人画绣,最具代表性,以“细、艺”见长,在国内刺绣界独树一帜。她坚持“有法而又无法,师古而不拟古”的传统美学思想,使作品具有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事实上,薛金娣的许多苏绣佳作已经被世界各地的藏家看中,其中长28米,高3.5米的《金鱼》为澳门新葡京大酒店收藏,《孙中山素描绣像》被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收藏,一些英国政要也纷纷收藏了薛金娣的作品,民间藏家更是求之若渴。
江南绣,母教女
苏绣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而苏绣又名列首位。说起来,苏绣和江南的风土人情是一脉相承的。苏绣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而秀丽的江南女子,一幅幅苏绣就是它最直观的表现。最早的苏绣只是女红,待字闺中的女儿家,不出绣阁一步,苏绣的师承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以母传女为主的。传统的“母教女”,都是先从实际操作开始的,采取女孩子与母亲对绷刺绣的形式。初学绣花,先从“别梗”(花枝或树枝)做起,熟练后再做叶子、花瓣;针法以平针、套针、戗针为主。绣娘传授给自己的女儿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穿针引线。穿引线是很有讲究的,必须用反捻的那一头(即捻线的上端),从细小狭长的绣花针孔里穿过去,这样丝线就不会因反捻而卷曲成结了,刺绣时丝线不会打结,绣出来的作品就平、光、齐、匀。接着又教女儿练习劈线,学劈线,要求做到双手皮肤光滑干净,小指最好能留长指甲;分线要匀,劈好的线要从上到下捋一遍,用力要匀,不能捋断线或捋毛丝线。左右手上下分开,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反捻丝线,逐渐把线放松,然后用上面那只手的小指和无名指把线挑开分成两绒。这样反复几次,就可将线劈得更细。绣娘要根据绣件的不同要求去劈线。令人惊叹的是:一位绣娘能将1根丝线分成16丝,8丝叫1绒,4丝就叫半绒。
苏绣之所以令人爱不释手,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而针法的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苏绣注重运针变化,截至目前,苏绣教程里常用的苏绣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种。苏绣是女孩子的必修课,在古时的苏绣发源地——苏州、常州等地,每逢女孩谈婚论嫁,婆家总要先向媒人求取姑娘的绣品,从绣品的图案针脚就能判断未来媳妇的心性,苏绣也因此成为了衡量一个姑娘贤淑内秀的标准。作为女儿家的私物,在明代以前,苏绣一直深藏绣阁,极少示人。它们通常只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嫁妆陪嫁,二是“赕佛之物”——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它们是当时信士为礼佛而贡献的。到了明代以后,随着苏州以及临近的常州、无锡成为江南丝织中心,苏绣终于走出闺阁,成为“江南绣魁”。
绣不辍,十指裂
要成为苏绣行业的“花魁”,吃苦是头一位的,苏绣大师金淑芳就曾与弟子讲:“余幼时学绣,三更则起,饮食起卧皆于绣案之侧……隆冬亦织绣不辍,十指(冻)裂,血从丝线下也。”金淑芳的学艺经历,几乎每一位苏绣大师都曾经历,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除了苦练手上技艺,还广泛涉猎文学、绘画、佛教等领域,学习“文化”并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比如,金淑芳精研佛法,于是在佛教人物刺绣上独树一帜;凌杼喜读史书,她曾根据史书中对南唐后主李煜后宫生活的记载,绣制了一幅《窅娘舞莲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薛金娣,说起自幼时她对刺绣的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其性情又像一句苏州话形容的那样:糯米团子脾气。性格柔和,不急不躁,但又十分要强,颇有些“绵里藏针”的个性。她记得,第一次为了绣猫,去用小鱼引猫,仔细观察猫的神态。每每经过有上等绣品的人家,就驻足揣摩不肯离开。早年间辛勤刺绣,曾患了眼疾,差点失明,幸亏丈夫的悉心照料和良医的诊治得以康复。这期间的艰苦不为外人得知,薛金娣感叹时下刺绣在现在一些女孩看来是件“时髦,风雅”的玩意,凭着好奇来学苏绣。但事实上,学习刺绣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既费神,又伤眼,一开始绣工的工钱也不是很高。个别的一些女孩子天分很好,但吃不起苦,最终放弃了。也有一些人刚学了点皮毛,就回家去开小店卖绣品了。急于速成的社会潮流对于苏绣的传承和发展都是让人有些许无奈。但实际上,苏州镇湖这个三面环水的小镇,一直以来这里都被认为是苏绣最正宗的传承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任嘒闲、蒋雪英也开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苏州近郊,仍然活跃着数万名绣娘。东渚镇苏绣民营企业的和服、韩服的加工已分别占有日本、韩国的较大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和服、韩服加工出口基地。短短几年里,镇湖镇聚集了超过数以万计的刺绣女工,每天傍晚收工时间,镇湖街道上人潮涌动——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笑语盈盈女子,历史上的“十万绣娘”又重现在苏绣的故乡。
笔法梳简,气韵生动
薛金娣对中国古代文人画情有独钟,这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在明代,江南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唐寅)、祝(祝枝山)、文(文征明)、周(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苏绣的发展。苏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苏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与中国文人书画媲美争艳。到了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在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这些话来描述薛金娣的仿古文人画绣最为贴切不过。薛金娣的工作室一幅岭南画派大家赵少昂的水墨《双鸟望月》图就骗过了我的眼睛,那酣畅淋漓的水墨画我初以为是夹在众多绣品里的画作,细看才发现是刺绣,墨分五色,一位绣娘能有如此功力和耐心,令人惊叹不已!
在近百幅的仿古名画绣品面前,我问薛金娣:“您觉得哪位中国画家的作品最难表现?”薛金娣答道,“是元代的倪瓒”。这不由得让人感叹薛金娣对中国书画的品鉴造诣之高。倪瓒诗书画三绝,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倪瓒也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画法疏简,格调幽淡,以淡泊取胜。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地位极高。明代江南人家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薛金娣不以繁复的工笔或人物画为最难的,却以笔法疏简,看似最易仿绣的倪瓒山水为最难的,她是抓住了中国画的美学核心——“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