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萧轶
作为战后最著名而又颇受争议的欧洲问题专家,托尼·朱特在他瘫痪之后由助手协助,完成了三部口述著作:《沉疴遍地》、《记忆小屋》和《思虑二十世纪》。《沉疴遍地》是其中的最后一部,在出版之前便已在美国的公共电台对公众广播并引起了极大反响,出版之后更是被美国《外交杂志》列为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二十本著作之一。《沉疴遍地》的书名,取自18世纪英国剧作家奥利弗·歌德斯密斯《荒村》中的名句:“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终生危亡”。托尼·朱特借此作为书名,足以看出他对这个世界的关切和焦虑。
《沉疴遍地》开门见山地就告诉世人:“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书中对现代社会的沉疴流弊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为欧美社会警惕民主堕落指引出一条反思之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和政府。托尼·朱特笔下的国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它既不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党政军一体化的政府,也不是实行自由民主宪政的议会制政府,而是基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福祉所体现出来的行动共同体,它兼具社会义务与道德责任。
托尼·朱特在观察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之后,把资本主义的毫无规范性看作是社会的毒瘤,资本主义也迟早会因为走向极端的自由化而成为自身的牺牲品。在托尼·朱特看来,20世纪“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或“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故事是个误导。资本主义也不是一个政治制度,而是一种经济生活方式,因为资本主义这种生活方式“在实践上和(皮诺切特统治下的智利的)右派独裁、(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君主制和(美国的)柏拉图式共和国都是可兼容的”。由此,托尼·朱特认为,西方国家虽然一度得到政治上的民主和经济上的繁荣,然而并未找到缔造美好社会的政治制度。他认为拯救西方民主困境所带来的社会弊病,需要社会民主主义。对于为何选择社会民主主义,托尼·朱特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极权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想体系的历史发展进行了重新评判,试图从二十世纪西方历史中寻求民主困境的突围。
托尼·朱特在重新审视近百年欧美经济史之后,发现追求社会性的经济增长已经被形塑成理所当然的欲望冲动,而忽略了国家和政府本该具有的职责,因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不只是稳固国防,保持公共秩序,防止流行病,解决公众不满,更应该保障社会福利,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私有化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效率,反而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当民众沉迷在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之中,繁荣与特权的贪婪追求,只能将自己套牢在财富自由之上,而政府在推行私有化中,已经将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出售给了资本家,从而放弃了其应该具备的道德义务和政府职责,进而导致国家的公共地位和核心属性遭受败坏。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也在私有化的影响之下,社会空间被撕裂与隔离,无法凝聚共同的公民意识,从而导致民众对政治的隔离与犬儒,公民与国家之间在公共空间中丧失了应有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卸去公共服务伦理的国家政体,或许还会获得过分强大的权力的同时而重拾极权主义。无疑,对于一心追求社会欲望而不再敏感于自身对私有化、私营部门的过度迷信,以及对公共领域的投入缺失采取漠然态度的民众来说,托尼·朱特不仅重提对国家职责的思考,还重新审视美好社会的执著追求。对此,无论是正向西方自由民主学习的威权转型社会,还是逐步陷入民主困境而导致沉疴遍地的西方世界,都是值得时刻反思的。
当然,社会民主主义作为杂牌政治学,我们对托尼·朱特的思想遗嘱在实践中也需谨慎对待。但是,在自由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民主主义显然带有非主流色彩,这也说明了托尼·朱特不以取悦精英或大众的态度来面对社会危机,而是在物质主义、贫富差距和公平正义之中重审历史和直面现实,自由地思考着独立的见解。这是作为欧洲历史研究者的托尼·朱特所继承的欧洲知识分子传统,也算是本书叙述之外的托尼·朱特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