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杨海鹏:权利的争取不应该以社群分裂为代价

$
0
0

实习记者_李欣欣  摄影_孙炯

南都周刊:你孩子现在读几年级了,准备在哪高考?

杨海鹏:蟹妹今年4年级,我想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她出国就学,也许高中阶段就出去。从中国教育的现状来看,能改革到位,没有十年二十年不行。我想有条件的上海家庭都这样想。

南都周刊:你觉得上海应该放开异地高考吗?

杨海鹏:我想会逐步开放,主动权在上海政府。如果不讲约束性条件,恐怕上海难以承受。这是改革的目标,若想一步到位必引发严重的社群冲突。

南都周刊:持上海居住证A证即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来沪务工人员,其子女可在沪参加中高考。你怎么看这个规定?

杨海鹏:我是上海户籍居民。我觉得现在A证许可范围小一些,主要原因是上海的财政能力,在二十几年高强度公共建设后,现在已到还贷高峰期。我想对于居住证居民,最为关键的,是形成集体谈判能力,力争政府在财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开放异地高考的许可范围。

南都周刊:有网友称,即使京沪粤公布了异地高考政策,但仍需“拼爹”。你怎么看?

杨海鹏:这是一个制度设置问题。因为当户籍成为壁垒后,引进人才是一个进入城市的便门,就存在“拼爹”现象。即便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香港、美国,也存在“拼爹”,对校友教派的子女优先,很多是公开的。

南都周刊:此次异地高考政策问题,无论是网络还是社会上都发生了多起冲突,例如占海特事件等。你认为,这除了户籍制度方面的因素,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杨海鹏:更深层的原因,是以往的20年改革,多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对体制性的问题,采取的是小修小补的做法。种种矛盾,是积累下来的。对因为户籍制度而造成的严重的不均,往往未及时给与关注。所以,现在需要整体性的改革。否则,深层次的矛盾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

南都周刊:你希望未来理想的异地高考政策是怎样的?

杨海鹏:未来关键是政制变化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我觉得现在争取异地高考的人群,多依据的是单一化的国家体制;而二三十年来财政分权,事实上有“财政联邦化”的取向,这也是改革的基础。而一些公共政策研究提及,在富裕地区,地方往往愿意投入高等教育,投入不换来居民的福祉,我想他们也不愿意再投;而差一些的地区,则不重视这一块投入,因为培养出来,很难为己用。以后,我觉得在差一些地区,可以给予一些税收或转移支付,用于给予当地大学生贷款,附加服务条件免除贷款。

谁都不愿意回到“文革”,那种平等是虚假的;但差距太大也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中央和地方权利必须有一个规范,且中央和地方必须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地方政府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南都周刊:权利争取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杨海鹏:我觉得权利的争取,不应该以社群分裂为代价。对这些制度问题的公共讨论,实在很让我失望——绝大多数人,包括多数学者,不是在讨论,而是在做政治运动领袖的事。作为知识者,不是站队,而是给予问题一个解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