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到以色列一游。走完公元前三千年建的大卫城,穿过被称为哭墙的西墙,来到耶路撒冷老城的穆斯林区。坐在路边阿拉伯人开的咖啡馆,等待天主教方济各会每周五重走耶稣“苦路”仪式的开始。神父修女以及教徒们会在老城一所伊斯兰学校集合,终点是基督教圣墓大教堂。
这就是耶路撒冷,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以及各大教派共处一地。
直到现在,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在世界各地没有停息过。但是在耶路撒冷,这个在很多人眼中纷乱冲突的中心,至少在此刻,我感受不到丝毫的不安。下午三点钟,当清真寺的祈祷声在老城各处响起的时候,重走“苦路”仪式开始。这条苦路,大部分地点在穆斯林居住区内,就像老城内的犹太人、基督教徒已习惯了清真寺的祈祷声一样,穆斯林们也习惯了天主教徒们站在路上唱着圣诗,向耶稣敬礼。而这个时候,犹太人的安息日也开始了。
在一座我分不出是教堂还是清真寺的建筑物前,看到一批穆斯林从里面走出来,我下意识地停了下来,因为我没有包头巾。在这个城市,因为统治者更替的关系,不少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也有清真寺被改成了教堂。正在犹豫的时候,又看到几个没有包头巾的女游客走出来,这才放心走进去,原来,这是一座教堂。
不同的宗教场所,有各自的规矩,但在耶路撒冷,我的小心显得多余,或许因为这是一个旅游点,面对游客,开放了很多,就好像那些摊档,十字架、阿拉伯头巾、犹太人披肩,混杂在一起,对生意来说,没有太多讲究。
回看历史,犹太人受到过的毁灭性打击,除了公元前来自于巴比伦王朝,之后更残酷的压迫,则是古罗马的统治。对于犹太人,波斯王朝要比罗马帝国开明得多,罗马人把犹太人赶出耶路撒冷,拆毁了圣殿,结果只剩下现在的西墙。即便到了现代,反犹太主义主要集中在基督教,欧洲的反犹主义在二战达到高峰,纳粹德国杀害了六百万名犹太人。
犹太人和阿拉伯世界的直接冲突,是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锡安主义,也就是犹太复国主义兴起,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回到巴勒斯坦定居,而随着犹太人口的增加,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也开始兴起。
犹太人不会放弃耶路撒冷,阿拉伯世界也要把圣城争回来,如果无法解决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是不是就无法解决巴勒斯坦建国问题?谁会让步?还是会有双方都接受的选择?
地中海边的Akko阿卡,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开始,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便移居到这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城市。现在,不到五万的城市里面,百分之六十七的居民是犹太人,剩下的阿拉伯人,绝大部分都居住在老城里面,靠做游客生意维生。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好是星期六,犹太人的安息日,因为犹太人在这天休息,商店餐厅全部关门,不过除了游客,也有不少犹太年轻人来到老城里面的阿拉伯人餐厅喝咖啡吃东西。
一切正常,就好像耶路撒冷一样。
知道我在以色列旅行,不少朋友好心提醒一定要多加小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以色列是一个冲突不断、战火纷飞的地方。不过,每当问当地人是不是安全,他们会觉得这种问题非常奇怪。当然,如果说起要去加沙,对方一定会劝你打消这个念头。
侯赛因是出租车司机,拿以色列护照的巴勒斯坦人,从他祖父这辈开始,就住在耶路撒冷。以色列795万人口中,有一百多万名巴勒斯坦人。每次经过巴勒斯坦人居住区,侯赛因就会调高声音:“看,看,脏,穷,乱,那就是阿拉伯。”但是他会乘着带我们去巴勒斯坦人居住区的时候买羊肉,加汽油,因为价格便宜很多。他还在杰里科这个巴勒斯坦自治区买了一栋房子,周末和家人度假的地方:“耶路撒冷的房子太贵了。”
他不喜欢内塔尼亚胡,但也讨厌哈马斯:“那就是恐怖主义,他们也杀巴勒斯坦人。”
我好奇地问他,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能不能参军,他点头,不过反问一句:“问题是参军是打巴勒斯坦人,为何要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