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描述CIA孤胆英雄托尼潜入伊朗、成功解救被困美国使馆工作人员的影片Argo(中译名《逃离德黑兰》)勇夺201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影片中的托尼,既没有007系列中的邦德那么风流倜傥,也不像中国电视剧《潜伏》中的“深海”那样镇定自若、老谋深算。他和我们一样无足轻重,即使创造了奇迹,也通常不为人知;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所以就无伤大雅地偶尔借酒消愁;内心满怀激情,一不小心又变成理想主义青年。《逃离德黑兰》首映时,华盛顿一票难求,或许这里有太多像托尼一样满怀激情的小人物?
历史上的托尼未能挽救卡特总统的衰运。为维护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CIA协助腐败的巴列维国王于1953年发动政变、推翻了改革派政府。可巴列维是扶不起的阿斗,虽然包括卡特总统在内的八位美国总统,都为他提供了大量军事经济援助,但仍不能改变他在1979年被推翻的命运。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当日,数百名伊朗愤青冲进美国大使馆,将使馆工作人员扣为人质,只有签证处六名工作人员侥幸逃脱。
危难时节见真情,加拿大大使是唯一向美国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外交使节。但面对狂躁、满大街搜索这六名使馆工作人员的武装民众,加拿大也不敢久留他们。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逃离大使官邸、返回美国,便成了当务之急。影片《逃离德黑兰》紧紧围绕如何营救这六人展开。
华盛顿官僚们的异想天开让人啼笑皆非。他们提议,第一个方案:假称六人正在伊朗考察农业,而此时的伊朗天寒地冻,地里看不见一粒谷子。第二个方案:将六人装扮成支持基础教育的国际专家,但他们中只有一人略通波斯语。而且那时的伊朗“海归”见多识广,不好随便糊弄。束手无策的美国高官们不得不采纳托尼的“Argo计划”—这一让华盛顿圈内人士觉得最匪夷所思的方案。
来自外星球的宇宙飞船Argo抵达伊朗,将掀开这一中东古国的神秘面纱。在好莱坞两位怪才的协助下,托尼招兵买马、召开新闻发布会、搭建摄影棚。又转身前往伊朗,与六位“人质”会合,实地考察名胜古迹、筹备影片的拍摄工作。影片最后,七人在经历种种意外之后,终于成功飞离伊朗。
六名使馆人员成功逃离伊朗,却使其他被困人质的处境更加困难。伊朗咬紧牙关,卡特政府频频出手,却始终无法解救人质。整整444天,失去耐心的美国民众决定将里根推上总统宝座。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在里根总统就职典礼后几分钟,伊朗释放剩余的55名人质。
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两道天然壁垒为美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美国选民自然也不太关心外交事务。可是卡特总统却在伊朗人质危机中栽了个遗憾终生的大跟头,不得不花几十年时间重塑形象,终于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挽回了些声誉。可能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位美国总统为外交失误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了。小布什虽因出兵伊拉克饱受非议,但他顺利连任总统,今天则在德州享受隐居生活,笑对种种非议。
但美国总统们的确更谨小慎微了,宁可撒尽雪花银,也要确保民众和前线战士的安全。奥巴马总统一方面大力提倡削减国防开支,另一方面却积极使用无人驾驶飞机等高科技,以减少美国士兵的伤亡数目,眼睁睁看着国防开支直线上升。暗杀本·拉登是奥巴马任内唯一一次孤胆英雄式的冒险,而这已被好莱坞搬上银幕—2012年上映的Zero Dark Thirty (直白地被译为《刺杀本·拉登》)。好莱坞又去哪里寻找下一位孤胆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