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绿地借壳终上市

$
0
0

60_6

文_陈晨

绿地终于如愿以偿。

5月8日晚,绿地集团与在香港上市的盛高置地联合宣布,绿地将以约30亿港元的代价,通过其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认购盛高增发的普通股及无投票权可换股优先股。交易完成后,绿地将持有扩大股本后60%的股份,现有盛高大股东、董事局主席王伟贤成为第二大股东,盛高置地也将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未来,绿地注入这个“壳”公司的资产将包括酒店管理集团、绿地持有的酒店资产以及海外资产。通过酒店业务一系列的运作与腾挪,绿地最终将实现拆分赴港上市的目的。

整体上市变拆分上市

绿地上市的愿望由来已久,但受限于“红顶商人”的身份和复杂的股权结构,绿地一直迟迟未能整体上市。根据《上海国资》2011年披露的信息,成立于1992年的绿地,资金来源于上海市农委下属的3家企业和上海市建委下属企业—作为回报,绿地每年都要给它们25%的固定回报。经过多年股权结构调整后,目前绿地的股权结构是上海国资委持股51%,员工持股46%,天宸集团和社会公众持股3%。其中,员工持股部分被认为是上市的主要障碍,而绿地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也成为整体上市的绊脚石。

在整体上市受阻后,2008年,绿地集团萌发了拆分上市的计划。当年加入绿地酒店事业部成为事业部总经理的李振兴说,就是从那时候起,酒店业务开始为拆分上市做准备。当时,绿地只拥有5家酒店,整个酒店事业部也只有4名员工,挂靠在绿地商业地产管理部之下。

对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开展酒店业务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必需。地方政府总是想要一座五星级酒店来彰显现代化的都市形象,因此在土地出让时,他们通常会在一块综合体地块中加入五星级酒店业态作为硬性指标。当然,开发商如果能投其所好也会受益匪浅,比如从政府手中拿到更便宜的地块。而在一个综合体业态中,酒店还能推高周边的写字楼、住宅等业态的市场价格,为开发商带来更高的收益。另外,酒店通常都是最好的贷款工具,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是银行最受欢迎的抵押物,它们能给开发商带来最高的融资额。

因此,尽管在2008年,包括酒店在内的绿地商业地产部分占比尚不到10%,但绿地对商业地产的图谋却有着很大的野心,2012年时,整个商业地产部分占比已经超过40%,而按照计划,未来两三年内,占比还将超过60%。作为绿地商业地产的一部分,酒店业务的发展也随之水涨船高。2012年,绿地正式成立酒店管理集团,这一年,已拥有19家酒店的绿地,有50家酒店同时在建。按照计划,2015年时,绿地将拥有150家酒店。

如果说一开始绿地做酒店业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投其所好地“讨好”当地政府,盘活整个商业地产的棋盘,那么,当绿地手中的酒店数量发生质变的时候,整个游戏规则也发生了变化。

首当其冲的是开始重新评估的传统模式。过去,开发商建好酒店后就以业主身份排着队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来管理—后者旱涝保收,收取不菲的管理费用,但这种模式的结果很可能是,开发商动辄6—8亿元的巨额投资,却迟迟看不到收益。比如,绿地有一家酒店,开业第一年毛利润只有2000元,但仍然要付出几十万元的管理费。

当酒店管理集团的开店速度难以跟上开发商的节奏时,绿地转变了思路—自己来做。2012年,绿地成立了酒店集团,并推出了自己的酒店品牌,把酒店业态当成是商业平台来运营。绿地酒店管理集团总经理助理李振兴说,对那些想进驻酒店的店家,绿地不收取租金,而是以硬件入股、利润分成的方式将绿地酒店转换成商业平台。不仅如此,绿地还可以做酒店产品比如酒的经销商,以管理输出的方式替其他开发商管理酒店,收取管理费用。

但这些仍然只是小生意。酒店行业的不景气和竞争激烈,使得大多数的酒店都处于亏损状态。即使在酒店管理上变出多种花样,相比酒店每年的折旧率,账本上盈利状况也不会“太好看”。就像李振兴感慨的那样:“全球酒店行业平均的总资产回报率不到5%。如果在三四线城市投资建五星级酒店,投入至少5亿,但酒店每年都在折旧,收入又有限,多少年才能收回成本?”

所以,要想把绿地酒店变成大生意,还得上市。而除此之外,从融资以及成本摊算的角度来看,整个绿地集团也希望酒店业务能拆分上市。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称,酒店是房地产企业的沉淀资产,将其分拆上市,可谓企业的传统融资模式,如果在境外上市,除了融资,搭建境外融资平台还可助其国际化,为其发展海外业务做准备。

寻找伙伴 互换市场

当酒店变成上市资产之后,游戏规则又再次在根本上变得不同。李振兴说,资产配比要变得更加好看,拥有海外资产是很重要的一步。

过去,开发商去海外拓展,传统的做法是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取物业或者地块。但这样太慢,占用资金过多,风险也不小。绿地希望节奏能更快一些—绿地在2011年跻进世界五百强行列之时,他们确定了要在2015年跻进世界两百强行列的目标,因此,绿地集团所有业务部门都被要求加快速度扩大规模。

从2012年起,李振兴和他的团队就开始去国外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在海外拥有许多酒店资产又希望开拓中国市场的酒店管理集团。相较于其他国际酒店集团,这些尚徘徊在中国市场之外的管理集团要找到切入点更难—毕竟,其他酒店品牌从20年前就开始在中国布局,现在已拥有上百家酒店,要与这些先来者争夺项目资源和客源,困难可想而知。但另一方面,中国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又深深吸引着他们。

绿地理想的计划是,找到这些合作伙伴,并与他们共享资源、互换市场。对绿地而言,依托这些合作伙伴的优质平台,可以轻资产、低风险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逐步深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适当的时候,换取海外资产,也能让上市报表变得更加好看。在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与谈判之后,2012年底,绿地与西班牙Meliá酒店集团确定了合作关系,并将绿地在济南和天津的两家酒店委托给后者,作为交换条件,绿地也从后者手中接收了一些酒店。这次合作后,绿地在海外的酒店资产已分布在韩国济州岛、澳洲悉尼、墨尔本以及德国法兰克福等地。

现在,万事俱备,只缺东风。按照最初的设想,绿地上市有几种考虑方案,首选目标是国内IPO。一度,绿地的上市计划已经进入筹备的审计、评估等实质性阶段,然而,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之后几年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随后,绿地曾经考虑过借壳上海城投来实现上市愿望,但最终因为不具备操作性而最终放弃。

2013年1月,绿地借壳赴港上市的路线图首次浮出水面。盛高置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壳。在香港上市的盛高置地,实质上是一家上海开发商,开发的项目主要为中高端城市住宅、大型城市综合体及高端旅游地产。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盛高置地共拥有近47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由于开发的产品多为中高端物业,盛高置地在连续的房地产调控中深受影响。去年,盛高开始频繁变卖项目套现偿还债务,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压力的难题。至去年底,盛高置地手持现金16.5亿元,借款总额为人民币68.38亿元,资金情况非常不乐观。

在经过谈判之后,绿地最终于2013年5月8日和盛高签署协议。花旗银行在一份针对此事的报告中预测,绿地将很快注入资产。按照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此前透露的计划,注入“壳”公司的资产将包括酒店管理集团、绿地持有的酒店资产以及海外资产。通过一系列的运作与腾挪,绿地最终将实现拆分赴港上市的目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