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谢耳朵”们的价值

$
0
0

记者_王宏宇

研究之门(ResearchGate)已经在国内各大院校的小圈子里火了好久了,早在去年初各大外媒就都报道过一轮。简言之,这是个《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那类人爱混的网站,用道·琼斯的评价来说,就是“科学家的Facebook”。

现在它又一次成为话题中心,是因为《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说,这家成立已有5年的网站,最新的B轮2000万美元融资,来自于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尽管A轮的投资者也都是在投资圈内声名显赫的人物,但盖茨这类可比肩巴菲特的大腕,毕竟这个星球上也没有几个。

信不信由你,研究之门的创业史基本和Facebook一模一样。5年前,哈佛博士伊贾德·马迪士(Ijad Madisch),因为在科研中遇到了一个老师同学都没法解答的科学问题,于是就搞了个社交网络,接受各大院校邮件后缀的用户注册,此后又推出了一个名为RG score的指标来评价一个科学家到底有多“红”,然后投资者分分钟就送来钱,于是就火了。

当然,这种需求没有Facebook的约会需求那么大众,其官网上最新的统计显示,现在注册的人数也不过290万人。虽然伊贾德没想过在商业上能达到Facebook的程度,但他显然希望得到更多——去年接受VOA采访时他甚至说,“希望有朝一日能借此获得诺贝尔奖”。

你当然可以说他是臆想,但也绝非不可能,因为他有可能颠覆几百年来常见的科学家成名之路。早在牛顿出道前很多年,科学家要出名就已经比相声演员还难了——你最讨人欢喜,有名声响亮的师承,要参加各种聚会,要找哥各种门路去权威期刊发表文章……说白了就是你要争取各种拉帮结伙的科学家小团体的支持,才能成名成家。

而且,大众还不能免费阅读这些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绝对不是个小数字。一个典型的数据是,北大图书馆花在订阅爱思唯尔(Elsevier)杂志上的钱,每年都要50-60万美元,而这只是众多权威出版社中的一家而已。

这宗生意有点像中国的教辅书一样稳赚不赔。菲尔兹奖获得者Timothy Gowers,也就是解开巴拿赫空间难题的那位剑桥教授,就一直大骂爱思唯尔是“科学出版界的恶棍”,“总是把好坏打包一起卖”,他征集到3000位科学家的签名,发誓不在这家出版社发表论文。哈佛和其他大学也有类似的抗议。但仍于事无补,爱思唯尔近年来的利润率仍保持在35%以上,远超苹果的23%。

正如相声在互联网年代土崩瓦解一样,很多人相信,互联网可以让这种延续了700多年的科研形式换换样子。你可以把“研究之门”看作是一项用Facebook方式解决科学问题的试验,它不够新潮,但很有性价比。所以公众才会把“研究之门”叫Science2.0、开源科学、公民科学等。

事实上,主打生物和医药科学研究的“研究之门”并不是这个领域唯一的存在。前段时间李开复抗议被封的Github有300万用户,主打计算机科学;300万用户的Academia.edu上有乔姆斯基这样的大牛人;就连国内的天玑学术网、果壳和知乎层次不一的社交网站也都有自己的拥趸。而另一个大消息是有230万注册用户的Mendeley,最近据说要被爱思唯尔收购了,价格是1亿美元。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价格,最近推特收购的照片分享社区Instagram花了5.5亿美元,但后者有1亿活跃用户!

但“研究之门”和Instagram的最大不同是,前者是所谓“基于兴趣社交而存在”的“兴趣图谱”,而后者是类似于Facebook的“基于社交关系而存在”的“社交图谱”,二者从面子到里子都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就好比电视和电影,长远看谁也吃不掉谁。就这个意义而言,前几天雅虎收购tumblr这个兴趣图谱社区,每个用户才花了3块多,也绝对划算。

全球大约有1700万学者,如果算上各色谢耳朵这样的“民间科学家”恐怕会更多。要想逐个将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兴趣门类和不同层次的人群,“研究之门”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未来的“学术超人”真的可以摆脱权威专家的评定,单凭庸众的“顶”和“踩”而评定吗?别忘了至少在科学界,真理仍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