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慢三
《穹顶之下》的开端像极了斯蒂芬·金的另一部作品《迷雾》:平静的小镇遭遇突发灾难,居民们被围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后者是超市,前者是透明罩),人们在共同寻找逃生办法的同时产生猜忌与背叛、人性的揭露、生命的渺小、团结的力量,诸如此类,再通过悬疑、凶杀、神秘、惊吓等手段叙事,使之成为一部非常标准的“史蒂芬·金式”的商业作品。
作为全世界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勤奋、创意与低姿态一直是斯蒂芬·金身上最显著的几个优点。勤奋为他累计了数十部长篇小说,创意给他带来了上亿的销量和无数的影视改编,而低姿态则让流行小说界以及严肃文学界的同仁们都热爱他。他的每一部作品一上市,通常会立即吸引来自各方的关注,《穹顶之下》这次与斯皮尔伯格的电视制作公司合作,说是小说与影视的双重盛会也无不可。
但当大家发现,金先生这次玩的又是老一套东西时,不禁略微有些失望。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点子,也没有独树一帜的叙述方式,而是把人物关系弄得格外复杂。在已经发布的前两集中,光是能独立成篇的人物关系就达到了五对以上:因爱生恨的大学生囚禁护士姐姐;小混混遭遇女记者却发现自己早上干掉了后者的丈夫;议员妈妈带着叛逆女儿去参加夏令营,老警察与议员先生以及牧师合伙捣鼓什么见不得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崭露头角并有待发展的人物。杂乱而繁多的人物线索或许在写作上能显示出一些高超的水准和技艺,但落实在影视上如何摆弄这些线索才是关键所在。摆弄这样的东西难点不在于给每个角色编造完整的故事,而在于如何把这些故事有机地捏合在一起,既合情合理,又具备可看性。在第一集中,导演可以说把每对人物关系的扣子做得很漂亮,但到了第二集,叙事开始走向混乱,几个毫无必要的情节则因为意外搞得一团糟(例如牧师不小心放火把房子烧了),牵强附会,也没有价值。
本着“人人都有小秘密”的原则,整部剧的基调可以说是科幻为辅,剧情为主。透明罩的突然出现本身的意义只是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不过是一剂催化物,让所有的“秘密”加速膨胀然后最终爆炸。在这里我打算剧透一下(部分观众可以跳过),根据原著,所谓的透明罩是某个外星人小孩闲着无聊,用一个巨大的罩子把这个人类居住的小镇给罩了起来,在罩子外面观看里面的情况。
也就是说,这里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审视和自我审视的概念存在。作为观众,我们具备和作者一样的上帝视角,可以审视透明罩里面的同类。他们有虚伪的一面(欺骗),凶残的一面(杀人),懦弱的一面(主动攻击),同时又有善良的一面(救死扶伤);绝望情绪这次被一带而过,共同携手反而屡屡被颂扬,哪怕在残肢乱飞、鲜血横流的画面之下,也有爱意泛滥的河水细细流淌。如前所说,这是一部典型的“斯蒂芬·金式”作品,但却很可能是他最温暖的创作之一。
而反过来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何尝不是处于另一个无形的罩子之下。我们也带着自己的小秘密行走江湖、苟活人世,我们勇往无前却四处碰壁,我们追求自由却时常感到被现实束缚——很难说这不是本剧背后所隐含着的寓意所在,这里面既有较劲的过程,也有无奈的叹息,再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挣扎,在世界之外的人眼中仅仅只是一个玩笑,不免有些虚无之感。
因此,我似乎更信任《迷雾》的故事结尾。主人公在极度困惑绝望之下开枪打死了自己心爱的人,当他准备以同样方式结束自己的刹那,迷雾散开,危险解除,生活一切照旧。同样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类的玩笑,《穹顶之下》戏谑而有趣,但《迷雾》则更酷更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