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_王宏宇
OTT(Over The Top),也许是通讯这个充斥专业词汇的领域里,最容易被麻瓜们理解的词汇了。它本来在足球比赛里的意思是“过顶传球”,用在通讯领域,是说运营商看互联网公司抢自己的蛋糕,像后卫看着球飞过头顶却踢不到一样无计可施,望球兴叹。
微信就是个典型的OTT业务,虽然传说中“两个月抢走飞信三年积攒的用户”有夸大,但干两年顶人家5年还是有的。运营商经营多年的飞信、翼聊、沃友过去最多也就占据市场的六成,就再难前进一步,海外更是想都不敢想,但两个月前有数据说微信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5%,现在已经一骑绝尘,杀奔国际市场去了。
按照互联网的一般规律,像这样的社交领域进入门槛太低,用户获取成本太高,是标准的红海,要么错位竞争,要么等待机会,没有别的选择。这也是Facebook和Twitter身后鲜见挑战者的原因。
但微信面临的情况却异常吊诡,明明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面前的挑战者却有增无减,越来越强,前有网易推出易信,后有阿里巴巴推出来往,二者都跟微信大同小异,却都信心满满倾巢而出还有CEO亲自坐镇指挥,嘴角还带着神秘微笑,一副革命胜利来摘桃的架势,有没有搞错?
这个问题的答案稍微看看新闻就不难了解,微信之前与联通合作只涉及定向流量,但易信和电信合作则打通了免费短信和免费语音留言,至于来往,传说背后的合作方是中国移动,而且已经在内测杀手级的免费通话。之前和运营商之间的信令占用官司,微信可是服软了的,现在三方覆盖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用户的忠诚度也接近于零。“过顶”对上“盖帽”,微信真有把握打赢这一局?
这件事还真不能把板子全打在中国特色这个筐上。互联网跟运营商的矛盾由来已久,而且还在继续上演,说来说去还是个钱的问题。基本的处理模式不是政府出面,而是双方各让一步,互联网钱来得容易,稍微让得多些。当年Youtube曾因占用太多流量惹得运营商群起而攻之,Google用大把银子摆平了,但总有照顾不周的时候,今年初,Google还因为不老实,被法国运营商free掐过广告。
有人总结过运营商在这件事上的4步走:先是自己做想吃独食,吃不到就想直接掐掉大家一拍两散,然后是通过合作对冲掉影响,最后是资本运作入股分一杯羹。
移动互联网上的故事也没什么新鲜的,运营商和OTT之间的摩擦,基本重复这个讨价还价的模式,KIK MESSENGER,WHAT’S APP乃至苹果的FACETIME,多少都跟运营商闹过别扭,运营商要么收“拥堵费”,要么想取而代之,机关算尽,最近才趋向于跟OTT合作,然后入股老老实实做基础服务商。
回头看国内的情况,确实有些地方和欧美不同。一是我们的基础服务商和运营商往往是同一个,而且没互联网公司的份,这在讨价还价中很不利——Google可是美国第二的骨干网服务商。中国虽然很多互联网公司也有这个基础,但政策不允许。去年曾有人说腾讯要做骨干网,被后者“坚决否定”。
另外一点是4G这个点燃OTT市场的最基本条件,还没落听。尽管欧美几乎已经运作10年,但中国仍迟迟没有上马,尽管现在有传闻说月底之前,又或是年底之前,但水落石出前谁也难保会有变数。
但总体来说,乐观因素还是远大于悲观因素。虚拟运营商牌照已经势在必发,将来有了“苏宁电信”,“家乐福电信”,“711电信”,运营商在谈判中的强势地位会有所改观。另一点是4G牌照一只鞋已经落地,再晚也晚不过年底,到那时,OTT大战才真正开始。
哦,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已经淡出视线的米聊。这个OTT市场的吃螃蟹者,看起来已经在微信的阴影下不堪一击了对吗?但别忘了在OTT的原始定义里,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还有视频。迂回到电视的小米,加上同样远在战场外的中广电网,会不会是第四个参赛者?这个现在还很难说,但并非没有可能。
所以,急着出来给微信打抱不平的,不妨再观望下,一是尘埃远未落定,二是正如丁磊所说,一家独大并不是好事。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切仍在商业的逻辑里进行。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