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_赵旸旸 记者_周至美 北京、湖南常德报道 摄影_刘浚
“我父亲走的时候就是我这个岁数。”林用三说,语调平静而温和。
林用三今年74岁,曾担任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的儿子。
今年清明节前,林用三将父亲林伯渠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回了湖南常德的老家临澧县修梅镇。
老一辈中共领导人中,有不少出自湖南,他们逝世后,骨灰初始安放在八宝山,近年来纷纷“回家”。2011年3月,陈赓大将夫妇的骨灰回到了湖南湘乡市;2009年,贺龙的骨灰回到张家界;彭德怀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直到平反后,骨灰才安放在八宝山,但也于1999年回到湘潭乌石峰;林伯渠作为中共元老,终于在今年4月叶落归根,回到老家常德。
“差不多一半多,都从八宝山回到老家去了。大家都回去了,我们就跟着回去。这也符合咱老百姓落叶归根的思想。”林用三说。媒体报道多称“林伯渠魂归故里”,林用三却喜欢用“老爷子,回家了”。
1
八宝山位于北京西山山前,曾为明清宫廷宦官墓地。1946年后作为民国忠烈祠,1949年后成为中共领袖的长眠地。作为中国声名最著、规格建制最高的国家级公墓,八宝山接收骨灰安放的级别要求也从1951年的县团级以上调整为1992年的“司局(师)级以上干部”。
八宝山革命公墓近期之所以又一次引起公众关注,是其今年9月底在门口张贴了一张告示牌,注明:“截至2013年9月底,革命公墓骨灰临时存放室已经存满,无法继续接收逝者骨灰。”
一直以来,死后进入八宝山,是一些官员一生中最后的一项荣誉。八宝山骨灰堂一室主要安放已故领导人和知名民主人士的骨灰。林伯渠去世后,邓小平致了悼词,高度评价其一生。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骨灰堂一室,后来相伴他的还有延安五老中的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等。已故领导人的骨灰摆放按照生前级别,因此很多革命家、领导人和他们的妻子因级别关系不能合葬,林伯渠夫妇即是如此。
今年的3月31日早晨七时三十分左右,清明节前的星期日一大早,林用三一行来到八宝山,将林伯渠的骨灰请回湖南老家去。
请灵仪式很简单。公墓的工作人员搭了个临时的架子,将骨灰摆到前面,家属三鞠躬之后,由长孙林友苏怀抱骨灰,孙女林友群手捧遗像,一家人跟在后面就上了车,直奔北京西站。
“老爷子一辈子没看过彩电,没坐过飞机,更别说高铁了,就让他坐一回吧。”上午十时,一家人踏上北京西开往湖南长沙的G79次列车,当天下午三时三十分,准时到达长沙南站。
湖南方面安排了武警战士,护送骨灰的面包车直接开往林伯渠故居,到达时已是晚八时。林伯渠的骨灰在故居停放了一天两夜,“让老百姓看一看他”。
安放仪式在4月2日举行。那天早上十时三十分,安放仪式在林伯渠铜像广场正式举行。与林伯渠一同安葬的,还有林用三从瑞金和延安取来的两抔土——既代表了林伯渠一生最辉煌的两个地方,也代表了在这两地出生的两个儿子。
伴随着领导人的墓地,其故居、铜像等配套建设也比较讲究。林伯渠铜像广场则建于林伯渠诞辰120周年(2006年)之际。当时林用三去信与中央领导,请求为林伯渠建造一个铜像。为林伯渠雕像的是著名美术家戴广文,南京市中山路新街口的孙中山雕像,也出自其手。
“我说人家那些领袖都是站在那儿挥手不前进的,我们这个干脆让他拄着拐棍继续走。”林用三为了演示父亲是如何走路的,还学着父亲的样子在戴广文面前走了一遍,“所以他就按照这个姿势给他造了一个”。
广场筹建时,林用三向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提出“文若其人,诗若其人,字若其人,广场也要若其人”的要求。最后在广场的建设上,林伯渠的雕像面朝一片湖,脚踩四方台,背后是八方无字碑,表现了林伯渠在统战工作中“面朝五湖四海,关照四面八方”的特点。
“这里还有一个巧事儿,我们有兄弟姐妹八个,八方也代表我们八个跟着老爷子走。”林用三说。
广场下有75级台阶,代表了林伯渠的75岁人生。“这75级台阶不是连续的,就是说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林用三说。
2
骨灰进八宝山需要符合相关规定,出八宝山也要经过相关程序的审批。而林伯渠作为已故国家领导人,骨灰的迁移需要家属提出申请,再由中办批准,方可依照程序迁移。
2010年,林用三等向组织提出,希望将骨灰迁至家乡。经有关部门和湖南省委并报中央,同意林伯渠骨灰从八宝山迁至故居安放。当年9月,中办秘书局下发文件,请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湖南省委,协助林伯渠同志家属,严格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办理骨灰迁移、安放有关事宜。
当年10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批示省委宣传部负责此事,常德市委市政府具体实施。常德市临澧县随后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周强对这件事很重视,省里做了很大贡献。”林用三说。
林伯渠叶落归根,湖南和常德地方也很欢迎。因故居和墓地可免费参观、瞻仰,这里逐渐成为湖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能为更多家乡人熟知,因而也符合家属的意愿。
林用三有时很困惑,作为开国大典主持人和“中共延安五老”之一,但父亲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他曾经问照看八宝山骨灰堂一室的女工作人员,是否知道开国大典的主持人是谁,姑娘说不知道;谁是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主办人,她们也不知道。
“这和我们的宣传也有关系。”林伯渠故居的馆长严清涛说,“那些战争片多是表现带兵打仗的将领,对于后方工作的领导人表现得不够。”
林用三也这么认为:“前一段历史是以热闹为主的,就是打仗,老元帅也表现得很充分。我就奇怪,这些人好像都不吃饭。我们家老爷子就是管这事儿。南昌起义,老爷子管后勤,长征时,他负责总供给部。”
在众多对林伯渠的评价中,林用三最看重王震的一句:“一生无愧怍。”林用三说:“父亲在历史上的很多亮点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跟着孙中山。在共产党这里,他的主要作用是在统战工作上。要让老爷子发挥作用,还是应该让他回到老家去。”
骨灰迁回常德后,今年4月11日,新任常德市委书记王群来故居瞻仰,敬献花圈。“免费开放后,已经有40万人来这里,都是专门来看林老的。这比在八宝山好,那里大人物多,家乡人也不容易去看他。”严清涛介绍,“今年,常德还有周边县市的党团交流、组织生活、老干部活动、少先队员宣誓,还有春游、秋游,很多都来到了这里,也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这里每天都有人来,所以我们也没什么休息。”故居一位解说员说。10月26日,记者到访当日,100多名大学生正在导游带领下瞻仰故居。
某种程度上,领导人的故居和墓地已经超越了家属缅怀的意义,不少墓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逐渐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地方政府在选址、建设等方面也不遗余力。林伯渠故居和广场的建设中,地方政府原准备花大力气,但林用三不同意,对资金预算“要求压缩压缩再压缩”。
林伯渠为“中国殡葬改革的带头人”,是第一批带头签名倡导火葬的领导人之一。林用三说,“这回让他继续带头”,遂决定,安放在铜像广场的林伯渠骨灰,不起坟头,不立碑,平地深葬于无字碑之下。
林伯渠曾说自己是桥板,林用三说:“现在就是桥墩说了很多了,桥板都忘了。”现在看来,离开八宝山,“桥板”正在逐渐被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