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之后,美国基本就进入了休假氛围,世界舞台上发生的几件能影响未来的事情,均看不到美国的正面身影,相反俄罗斯、欧盟、印度和英国,却非常积极地在表达自身的政治意志。
虽然莫斯科上周末(12月10日)白天最高温度才零下2摄氏度,但世界媒体已开始猜测“俄罗斯之春”是否来到。当天在莫斯科沼泽广场,有以互联网网民为主的反对杜马选举舞弊的示威,警方说有2.5万人参加,虽有缩小之嫌,但当时举办方申请的人数就是3万人,警方数字也是为这次示威作合法性背书。警力部署5万人,整个过程没有冲突发生。
当人们看到普京总理的统一俄罗斯党在经过可能大规模的“做票”之后,才获得49.3%的选票,比四年前下降15个百分点,这的确引发了一个关于政治想象的“引爆点”,因为一切政治排列组合都有了最基本的可能性。普京当然有“再活500年”的雄心,但必须有威权的手段才能保证自己的权力。2000年他从叶利钦手中接过大位,立刻加强了中央权力,砍掉了州长的直选,并且国有化全国电视台、国有化能源公司、打击寡头,但依然保持了其他媒体和互联网的相对自由,因为当年报纸、杂志、电台、网络,加在一起都无法和电视台的影响力相比。
他对了一半。至今报纸、杂志和电台,最大的也只有几十万的听众、读者,而全国家庭都可以收到的电视则一直在积极打造普京崇拜。他错了一半,互联网今天在俄罗斯的普及率,已经达到43%(超过中国的36%),造就了数千万不相信电视、只从互联网获取无审查信息的网民反对派。Youtube上几个执政党选举舞弊的视频,每一个的点击量都超过200万。只要普京继续让互联网自由,经过“引爆点”的普京,会以更大的加速度失去支持。但能阻止普京控制网络的,是他政治上最大的盟友以及竞争对手——总统梅德韦杰夫。梅氏在Facebook上承认了选举舞弊现象,并要求调查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对互联网继续在俄罗斯保持自由的背书。
国际气候政治也在变动。12月11日,南非德班的联合气候会议COP17,在经过延期一天的加班谈判之后,得出了比预想要好的结果:新兴国家同意接受碳排放约束条件,西方国家也同意延长《京都议定书》到2020年。在哥本哈根COP15会议上,中美控制议题,这次两国却让人刮目相看:中国很早就作出让步,同意之前只是针对40个发达国家的碳减排约束,而美国也是随大流,一点都没阻碍谈判,继续保持休假状态。此次中美这两个碳排放第一和第二大国如此照顾全球利益,基本上让所有的媒体都猜错了。
反而是印度,因为拒绝接受碳减排法律约束,拖着大家到最后一刻。而最终签署的文件,欧盟为了要照顾印度立场,把第二阶段的法律框架写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框架,让未来的国际立法过程充满变数。新兴国家继中国之后,印度也开始表达了强有力的政治意志,虽然是对全世界说“不”。
另外一个大声说“不”的是英国首相卡梅伦。12月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峰会中,他拒绝支持德国与法国提出的修改《里斯本条约》、加强27国财政监管的动议,导致欧盟开始真正分裂:除了英国之外的其他欧盟26国,其中包括17个欧元区国家和9个非欧元区国家,同意签署新的财政监管“协议”(pact)。
虽然拒绝修改宪法性“条约”的国家除了英国还有匈牙利,但欧洲政治家都把矛头指向了卡梅伦。长久以来,英国是不是欧洲一员都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身就拒绝加入欧元区和申根条约,德法的确没兴趣、也没可能去监管英国财政,如果不是必须成员国一致通过才能修改条约,谁也不会征询英国的意见。新的17+9财政监管协议,才是比较现实的举措。
但英国在峰会上的说“不”,的确在形式上让大家开始认真思考,英国和欧盟这种“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英国媒体喜欢称自己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意思就是“英美”,和“欧陆”相区隔。这次卡梅伦否决欧盟修改条约,英国国内有超过六成人支持,显然未来英吉利海峡会越来越宽。
>>>>更快捷、更完整的南都周刊iPad版(南都周刊HD)每周三提前上线,马上登录Apple App Store下载:http://itunes.apple.com/us/app/id40470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