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一个甲子,几多往事

$
0
0

人艺记者_洪鹄 实习生 蒲思恒 王岚清

到2012年6月12日这一天,北京人艺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人艺的元老还剩下多少?85岁的蓝天野掰着指头向记者数:“话剧皇后”叶子,101岁,还在;老院长于是之,还在;郑榕、苏民、朱琳、田冲、童超……还在;数到黄宗洛,老爷子好像突然被提醒,“不在了。”

蓝天野最初的兴趣是画画。他原本在北平艺专油画系念书,直到被姐姐“招”进了地下党,“党需要我们宣传演戏,就演戏。”人生从此变了轨迹。内战时,他和苏民、童超都是国民党演剧二队的,郑榕、刁光覃等人是十队,由周恩来、田汉领导,都是共产党的地下党,1949年后一并编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这就是北京人艺的前身。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艺成立。曹禺任第一任院长,也是唯一的终身院长。常务副院长赵起扬从歌剧院调来,另外两位副院长是焦菊隐和欧阳山尊。来人艺前,焦菊隐是北师大的外文系主任,人人都知道他是从国外学戏剧归来,才气和脾气一样冲天。由于脾气大,一度非常落魄,没人找他排戏。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到底要办成一所怎样的剧院?曹禺、焦菊隐、赵起扬和欧阳山尊—后来被称为“人艺四巨头”的几个人,在香山聊了七天,最终确立了以莫斯科艺术剧院为榜样,一切规则模仿苏联。焦菊隐提出的“舞台上要一片生活”得到了认可,演员要体验生活被作为制度确立下来。人艺创办之初排的不是《龙须沟》、《春华秋实》,是独幕剧《夫妻之间》、《喜事》、《赵小兰》、《麦收之前》“四小戏”,均来源于生活,避免了紧跟政治指挥棒。

焦菊隐任人艺的总导演,实际上担当了“艺术总监”的角色,他希望一切以“艺”为核心,但人艺显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曹禺 《明朗的天》写知识分子改造,老舍的《春华秋实》写的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很多剧都是配合一时一事的政策,排了演了,可是哪里传得下来。”蓝天野说。

例外也有。《茶馆》 最初名为 《人同此心》,配合的是当年全国第一次宪法颁布。整个戏听下来平平,但焦菊隐感到其中有一幕茶馆的戏精彩至极,便建议老舍能不能把这段放大成一幕大戏,用一间茶馆反映中国几十年的变化。这个意见也让老舍十分兴奋,茶馆里的人物他太熟了,“每个人我都能给他们看相批八字”,三个月后,他交出了《茶馆》。

1958年3月 《茶馆》 首演,当时正处于“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全国大跃进时期。这个戏没演几场便被撤下来,理由是和当时的时代气氛太不搭调,取而代之的是《烈火红心》、《红旗飘飘》、《巴山红浪》等一批“跃进戏”。9月周恩来到人艺来看《红旗飘飘》,上台和于是之握手时突然问,《茶馆》怎么不演了?于是之不敢回答,周恩来忙说,改一改还是可以演的。

1963年 《茶馆》复演,连演53场场场爆满,报纸上一点宣传都没敢出现。遵照周恩来的指示,这一版《茶馆》加入了学生游行示威的情节,并让常四爷在第三幕结尾时为示威的学生端茶倒水,以表明戏中有一条“红线”。演出头天老舍去了,以往他都会到后台和演员见面,这次却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龙须沟》、《茶馆》都是焦菊隐的代表作。焦菊隐提倡“一戏一格”,其中最别具一格的尝试就是《蔡文姬》。早在排郭沫若的《虎符》时,焦菊隐便提出了在话剧表演中加入中国传统戏剧元素,他的口号是“矫枉必须过正”,不但组织演员没日没夜地看戏曲演出,还把专家请到剧院来,跑圆场、做云手,一一学起。当时人艺为此炸开了锅,最后党委书记赵起扬不得不亲自坐在台下督阵,以防演员罢演。事实上,焦菊隐的想法是“吸取戏曲形式,最后忘掉形式”。

人艺有句话叫“戏比天大”。蓝天野说,当时大家都没有什么腕儿的概念,只道是谁经验更多、演技更好,不像京剧,老生是老生青衣是青衣龙套是龙套。“在人艺,我们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舒绣文也演群众,刁光覃也演群众,都高兴着呢。而且越是演群众越想看看这次能演出什么花样来。”刚刚去世的黄宗洛就是跑了一辈子“龙套”,他曾扬言要演齐100个小角色。黄宗洛最让人难忘的形象是《茶馆》里的松二爷,为了演这个角色他曾经走火入魔,不仅学了旗人的生活习俗,还在腰带上挂了13件旗人喜欢的烟荷包、鼻烟壶等挂件,蓄须留指甲,苦练兰花指,天天在隆福寺、地安门一带遛鸟泡茶馆,最后甚至被茶客们当成了满清遗老。

北京人艺的传统到底是什么?人艺副院长、导演任鸣对答如流:“一是人艺精神,就是戏比天大,艺术至上。另一个是人艺风格,包括了民族性、人民性以及现实主义。”他进一步解释,所谓民族性,就是焦菊隐从《龙须沟》到《蔡文姬》开创的传统,即中国气质。而人民性则是讲为大众服务:人艺不是商业剧院,不是先锋剧院,它的使命是排更多老百姓爱看的艺术戏剧。最后一个现实主义在人艺风格中被提到的最多,任鸣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排斥现代、后现代那些“花招”,但现实主义无疑是人艺的立身之本。但在人艺的“逆子”、导演林兆华看来,传统恰恰是不能守的,“得发展才行”。“好的东西你继承不就完了,但你总拿传统来打压当代人,这就不对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林兆华就因导演高行健的剧本《绝对信号》引起轰动,这部戏被视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先锋之作。但这个实验的传统在人艺并没有能继续下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