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三
几天之前,在等待欧洲杯的夜晚,偶尔看了一位好友的博客。
“我好几年都没有碰过这东西了,当自己小心翼翼地拿着那只小支红的时候,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柔软的安慰作用’。”她写道:“那个时刻感觉自己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女人……我笑了,我感受到了最实物的‘口红效应’。”
早在1930年代,“口红效应”这一说法就出现了——美国一个办公室的女打字员,由于经济大萧条而被解雇。下岗的当天,她到百货商店购买了两支心仪已久的口红(这并不足以让她雪上加霜),“当润泽的口红涂在嘴唇上时,也安抚了她不安的心”。
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特性,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从此,经济学界就用“口红效应”来描述这种经济现象——经济低迷时,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满足感的“廉价的小奢侈品”行业反而会逆势增长。
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曾专门对此做过研究:“在经济衰退下,男性和女性均降低了消费水准,但美容产品是例外,我们确实发现明显的‘口红效应’…… ”
在历史上,“口红效应”曾多次出现:1990年至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中,口红、面膜的销量大幅上升,这些都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随着时尚趋势的改变,很多人认为“口红效应”应该让位于“粉底效应”:相比于口红,如今大部分女性认为粉底更加不可或缺,因为“粉底使她们的肤色均匀无瑕,同时素雅得体”,只有60岁以上的女性认为口红更重要。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调研公司TNS Worldpanel的报告指出,英国2009年2月的粉底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5.3%,口红销量则降低5.7%。尼尔森的调查则显示,粉底销量上升15%,而口红销量仅上升2.5%。
看上去,“口红效应”只剩下一个形式上的含义,但它所代表的安慰作用却在经济危机中成为不朽。实际上,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低收入者,改变他们攒钱买房、买车、旅游等计划,这样反而能腾出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2008年金融危机时,日本的游戏行业就销量大增,任天堂和索尼PSP成为日本人迎接新年的最佳伴侣。电影等文化产业,也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电影作品和演员都产生于危机和萧条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产生了费雯丽、赫本、卓别林这样的伟大演员。最近的这次危机也不例外:2009年末到2010年初,3D电影《阿凡达》全球票房突破20.39亿美元,刷新了《泰坦尼克号》1998年创下的纪录。
经济不景气让许多人的闲暇时间增多,也推动了淘宝等B2C网站和盛大、巨人等网游公司的发展,中国的网游产业甚至被华尔街评论员们誉为“金融风暴的避风港”。
在过去的一个月,全世界都沉浸在欧洲杯的狂欢中,暂时忘却了欧债危机的蔓延。在赛场上,我们看巴洛特利如何思考人生,不过比赛结束之后,该思考的其实是我们。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不久前表示:“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后,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央企要做好3至5年过寒冬准备。”就资本市场而言,未来的经济周期是一个“去库存”周期还是一个“去产能”周期尚无定论,而投资者现在最稳妥的策略,也许就是找准经济危机中的下一支“口红”。现在,各类资本都扎根的中低端智能手机、互联网手机,或许就是一个出口。
>>完整内容、精美版式、便捷获取。立即下载南都周刊iPa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