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谢湘南
从透明的亚克力玻璃窗望出去,目光越过整个华侨城片区与红树林的一角,在深圳湾跨海大桥上稍作停留,极目处一片雾霭就是香港。来看展览的薛春桃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
薛春桃是看到深圳媒体所发的“杨延康《心藏》摄影展在深港人文生活馆举行”的展讯后找过来的,之前她并不知道,深港人文生活馆就是《南方都市报》深圳的新办公室,当置身于这由名家摄影作品、《南方都市报》人文报道版面展示、各类书籍、颇具时尚感的办公家私组合成的人文生活空间,她才明白这个新奇的创意。
以上情境发生在10月11日,深港人文生活馆开馆半个月来的普通一日。这一天,有数位“闲人”在一个结合了媒体元素的人文场域,获得了观看的喜悦与视听的满足,也窥探了媒体内部的机制与运转。深港人文生活馆策办展览、沙龙、表演等人文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常态化,将吸引他们再次到来,以及更多公众参与。
对这一点首先持肯定与认同态度的是香港作家陶杰,他是“深港人文生活馆”馆名的题写者,在9月26日开馆当天,他来到现场,表现得很兴奋,他仔细观看现场展示的版面,询问这些选题是如何操作的,去看美编画版设计师制版。他虽然常与媒体打交道,但如此近距地观看报纸的生产与制作流程还是第一次。
陶杰说:“深港交流只有三种,买爱玛仕、LV、香奈儿高端奢侈品的扫货交流,吃鱼翅、鲍鱼的饮食交流以及冲凉按摩穴位的感官交流。而人文生活馆的开馆则是在三大低层次交流之上提供了三大高层次交流。第一,人文是精神品位,深港要追求精神上、人文价值上的高尚品牌;第二,知识是精神上的鲍鱼与石斑,是思想食粮的交流;第三,馆内可能邀请北京、上海甚至全国的公知和艺术家搞音乐、画展、讲座,就是对人的精神穴位的按摩。”
媒体的社会功能延伸,在国际上其实早已是一种趋势。陶杰介绍,在香港,媒体参与人文文化活动已经是一种潮流,比如《明报》等媒体也已经开始策划各种讨论会和活动,建议深港两地的媒体可以在这些人文活动上尝试合作,作为传播者,这样的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大影响力。
>>完整内容、精美版式、便捷获取。立即下载南都周刊iPa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