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南都周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国家形象”如何输出?

$
0
0

国家形象

花巨资打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记者 _ 曾向荣 广州报道

醒目的中国红,一张张东方面孔,今年1月17日,谭盾、郎朗、袁隆平、杨利伟、姚明、邓亚萍等人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很多人说,看了这个广告很紧张,第一个想法是:中国人来了,而且来了这么多。”孔庆勤博士说。孔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国家形象片的传播效果正是其研究对象之一。

输出和收获

这部花巨资打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这是11月15日至16日广州察哈尔公共外交2011年会上,孔庆勤和来自商界、学界和传媒界200多位人士的共同看法,这个年会的主题正是研讨“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

与此相比,2年前的另一部国家形象片——商务部2009年底发布的“携手中国制造”广告片,吸引了与会人士的注意。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中国商品经常被贴上廉价、低端的标签。为此,2009年底,商务部在欧美媒体上推出30秒的“中国制造,携手世界共同制造”广告,意图改善国际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印象。

和国家形象片名人云集不同的是,“携手中国制造”广告片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它只是强调中国企业为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正不断与海外各国公司加强合作。

广告画面集中展现了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运动员穿的运动鞋是“中国制造”,但融合了美国科技;家用冰箱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却融合了欧洲风尚。

孔庆勤说,这则广告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实质上是全球的,因为它们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元素。

察哈尔学会对广告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广告令消费者“很好”地记住这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受访者看完广告后,购买意图的分数为3.22,总分为5分。这个分数意味着,受访者倾向购买和尝试购买。

孔庆勤认为,这则传播案例最具意义的影响是它引起了消费者反思,鼓励他们重新思考“中国制造”的内涵,例如认为中国产品具有全球性。

“我们很多时候是讲自己的感受,但是不去注意受众的感受,”在发言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表示,所有的公共传播、公共外交、形象塑造,目的都是要让对方来接纳你。

而国家形象片从立项、制作到投放,都具有浓重的官方色彩,这对于推崇非官方立场的外国受众来说,容易视之为宣传攻势,难以扭转其既有看法,甚至会招致质疑或批评。

精英和凡人

对于年初这部国家形象片,与会不少专家还有着相似的感触:这部形象片忽视了中国普通人的形象。

纪硕鸣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研究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在做“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专题发言时,纪硕鸣和与会者分享了旅美期间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往事。有一次,纪硕鸣把一张引以为荣的照片拿给美国朋友看:纪硕鸣站在主席台前,以领导人为背景,让同仁给他拍了一张合影。

纪硕鸣本来很得意,可美国朋友给他的忠告是:希望你以后在美国不要再拿出来。

中国的媒体,特别是宣传部门,喜欢把精英打造成普通中国人的形象代表。这位美国朋友告诉纪硕鸣,这些精英只是中国的个案,而不是中国的群体,“比如,有多少中国人可以成为姚明?”

在美国,成功的个人也很多,比尔·盖茨、乔布斯,但美国人并不认为比尔·盖茨就能代表美国人的全部。

“在改革开放前,政要和精英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无可厚非,但国门打开,大量的中国人走出去以后,中国的每一个人的形象,最终汇聚的就是中国人的形象。”纪硕鸣称,“在改革开放以后,最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就是每一个中国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纪硕鸣参观美国馆时发现,美国人的宣传片,并非拍摄精英群体,而是把镜头对准一个个普通的美国家庭,通过普通人的生活点滴,传递出美国自由、民主、安全的整体形象。

“踏实、平和,通篇没有明确表达某个观点,是‘携手中国制造’广告片总体有效的主要原因”,孔庆勤说,在他看来,输出国家形象时,如果中国国家形象片能像“携手中国制造”广告那样,不追求名人效应,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群,记录个人与家庭,或许更容易为国外受众接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4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