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 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著有《行走中的玫瑰》、《无薇不至》、《不分东西》等。
从香港大学毕业、留在香港工作的一名内地女生,在港遭遇车祸死亡。看到这样的新闻,会为生命的消逝叹息一声,不过不会特别关注,毕竟车祸新闻太多,如果死者和自己没有关联,或者当事人没有特别之处,就不会有特别的感触。却没想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在香港网络上引起了不少争议,然后变成了新闻,一些香港人的言论充满了仇视和幸灾乐祸,只因为她是一个来到香港学习和工作的内地人。
不想在这里重复那些语言,因为只感到人性的丑恶。只想说,一个人如果因为自己的理念而忽略无辜者的生命,甚至为无辜者的死亡而鼓掌叫好,在我看来,实在和恐怖分子就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网络上个别人的言论,经过媒体报道,自然有放大效应。而且网络上鱼龙混杂,不排除有些人故意在那里用极端语言散播仇恨、挑拨离间。从个人的角度,我会选择忽视,但从一个媒体人的身份,我会思考:报道这些极端的、渗透着人性丑陋一面的言辞,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吸引眼球?加深对立?还是让社会借此进行讨论?
这两年,类似的言论,在网络上多了很多。香港的游行队伍中,拿着港英旗帜的人,也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针对内地人的仇视性语言,从一开始小圈子中的抱怨和发泄,变成了媒体上理直气壮的公开语言,有些媒体甚至直接使用“强国人”这个代名词。来自台湾的同事抱怨,就连她平时去参加的教会的牧师,都开始在布道会上使用“强国人”,这让她觉得很不舒服,因为在她看来,牧师应该对自己有道德要求,温和持平包容的人,至少不应该在公开场合使用歧视性语言。当然,在这名牧师看来,也许这算不上歧视,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幽默感。
这和整个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从自由行,到内地孕妇争床位、水货客抢奶粉,还有争夺幼儿园学位,对立的情绪,自然是一天天积累起来的。资源有限,政府处理不及时,造成矛盾,其实即便没有内地人来香港,同样会造成矛盾。因为有这种矛盾,对于内地人在香港的举止特别关注,很多不守规矩、不文明的行为,立即被拿来证明“自由行”之类不堪的证据。
只是,如果不守规矩,比如插队、抢座位,周围的人可以齐齐指责,迫使不守规矩的人明白规矩的重要性,而这也是让规矩有效的唯一办法。在日本,地铁上打电话,或者闯红灯,很多时候会被身边的日本人阻止,稍微有点羞耻心的人,都会收敛行为;不懂的人,也就有了学习的机会。至于有内地游客让孩子在商场或者其他的公共场合随地大小便,不听劝告,那就报警,要让他们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放上网,大家发泄一下。其实当事人根本听不到,也就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而有些不满和怨气,难道不是因为香港人自己?
朋友不久前来香港,很生气讲述了一件他看到的事情:一对讲普通话的老夫妻,在机场坐出租车,结果司机摆手拒绝帮他们搬行李。这让我想起之前香港媒体做的一个暗访,一些出租车在广东道拒绝载本地客,因为他们的目标客户是内地客。很多香港人在那里抱怨,说内地人又来抢了出租车资源。可是这些司机,本身不就是香港人吗?一面想尽办法赚对方的钱,一面又在背后轻蔑地谈论对方。这样的精神分裂,其实也很猥琐。
我一直在想,虽然近墨者黑,为何做不到近朱者赤?
当发现生活的秩序被扰乱,尤其是便利的生活被破坏的时候,把责任推卸在外来人身上,自然是最有效的办法,其实这也是执政者乐意见到的,因为在民众之间的相互指责中,自己的责任就变小了。香港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关键是政府是否能够主动行动,而且是否能够避免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因为后者,治标不治本,换得民众短期的掌声,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甚至放弃了机会。其实“奶粉令”(禁止携带两罐以上奶粉出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优先保护纳税人的利益,是否意味着排外?前者是政府的责任,只有做好前者,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排外。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