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如何报道十八大
特约记者_周卫 北京报道 摄影_邵欣 《纽约时报》北京分社记者杰安迪(Andrew Jacobs)的办公室有装扮得很中国风。 杰安迪(Andrew Jacobs)的办公室有一股浓浓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风。 那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一个单人间办公室,其西北角紧挨中国外交部。...
View Article朝日君,晚安·哦呀苏咪
特约记者_周卫 北京报道 朝日新闻中文网主编野岛刚,经常跟员工开玩笑,编辑们称其为“刚哥”。(受访者供图) 朝日新闻中文网官方微博的晚安帖大多是手书的时政谜语,既传神又形象。 “朝日君”来了。 2012年5月27日,“连日本鬼子来了都没好意思说这块土地是天皇的”,这条微博让朝日新闻中文网官微迅速走红,再加上“鬼子可以转一下么”的自嘲,更是带来近七万的转发量,并一下增加了三万多粉丝。...
View Article欧逸文:从NEW YORKER到BEI JINGER
记者_文涛 北京报道 供图_欧逸文 欧逸文(Evan Osnos) 《纽约客》杂志驻华记者。目前已经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7年,第一次来中国是1996年,当时是为《芝加哥论坛报》工作,2009年成为《纽约客》的驻京记者。在《纽约客》主要的工作,是写一些他觉得在中国特别有意思的人和事。2012年的主要作品有针对中国铁道部的《铁老大》和关于中共十八大的系列报道。...
View Article“高富帅”记者哭穷
记者_文涛 北京报道 摄影_刘浚 摩尔(Malcolm Moore) 2001年大学毕业后加入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在罗马驻站。2008年来中国,先驻上海,2012年2月份调往北京。 在上海的时候主要任务是关注农村问题和南部工业区的经济发展,到了北京,时政成了主要的报道领域。2012年的主要作品有重庆系列报道以及十八大报道等。 摩尔(Malcolm...
View Article外媒拍中国
路透社、盖蒂图片社摄影记者镜头里的中国 2009年9月15日,北京,建筑工人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一块为即将到来的60周年国庆庆典安装的巨型显示屏上。 2012年10月17日,上海,人们从市中心的一栋建筑内走出。 2012年9月3日,上海,一名男子从购物商场内一个高6.8米宽7.7米的巨型沙发椅旁走过。这个沙发椅被总部设在香港的世界纪录协会确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沙发。...
View Article谁杀死了天才黑客?
编译_七猫 2008年施瓦茨在旧金山一书店内拍摄的照片。《时代》杂志的法律专栏刊登评论,指出尽管施瓦茨的死并非由司法机关直接造成,但检察官对他的刑事指控确实有失公允。 亚伦·施瓦茨死了。 13岁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14岁参与制定RSS...
View Article影像性斗士大岛渚
文/汤祯兆 大岛渚 日本“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中早期影片带有强烈的先锋前卫色彩,几乎所有作品的主题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反传统、反体制的观念。代表作有 《感官世界》、《太阳的墓场》、《新宿小偷日记》 等。 2013年1月,大岛渚因肺炎病逝,享年80岁。...
View Article汽车终于“三包”了
记者_沈三 考虑到三包可能会增加汽车厂家的售后服务成本,部分自主品牌可能会有提价。 1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出台《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俗称“汽车三包”),并确定将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View Article花田喜事
记者_胡婧薇 夏天宇每天睡前总要花近2小时来使用花田,以便改进产品。这个习惯让他老婆经常开玩笑地揶揄他说:“做这个你是不是为了可以天天看美女啊?” “一对帅哥美女在我这恋爱了,但是却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是在花田认识的,对外都说是朋友介绍的。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图什么。在中国当红娘好凄凉。”...
View Article母乳被神化了吗?
记者_胡雯雯 去年6月,英国《卫报》一篇由弗罗伦斯·威廉姆斯写的《母乳喂养不安全》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近日,又一位作者在这潭水中掀起了波澜: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副教授乔安娜·伍尔夫在接受美国《论坛报》采访时提出:我们太过神化母乳的作用了!...
View Article《论中国》 后极权政治师爷基辛格
文_张闳 基辛格同志八十多岁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一份新的、令人鼓舞的政治报告。他把他的新作叫做《论中国》,而没有取《中国很高兴》或《中国跳起来》之类地摊书名,颇显老牌博士不同一般的学术品格。...
View Article《牛鬼蛇神》破碎的传奇,残次的传记
文_朱白 “牛鬼蛇神”既被比喻成形形色色的各种坏人,也被当成邪恶丑陋之物。这倒像是一种宿命,带着二十年未出版新作的先锋小说大将回归之作的期待,也夹杂各种文学大奖评委的名号,还有贯穿数十年研究经典小说的履历,当然还是评论家事先诸如“参悟人生奥秘”的预告,凡此种种,这本《牛鬼蛇神》竟然也只是吓人之貌、潦草之实,惊艳有余,而韵味寥寥。...
View Article《杨氏女》一部感官回忆录
文_顾文豪 按照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的主人公具有某种程度的、可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他必须通过自己的道德状况来为自己的命运进行辩解,抑或对它进行辩解,而其道德状况并非十全十美,也非一无是处,其中有某种特定的错误使得这份错误与命运一起导致了个体的毁灭。由此使得所有见证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某种愉悦感,因此也会出现负罪感。...
View Article《第三次工业革命》论证飘忽,莫名走俏
文_郑渝川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曝光频度最高的一本财经图书,甚至还掀起了一番持续至今的讨论。一些地方的官员通过会议或媒体开出的推荐书单上,《第三次工业革命》似乎不曾缺席过。...
View Article《补玉山居》“知音”格调,线头乱飞
文_李伟长 严歌苓写女性很有一套,从早期的《少女小渔》到《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和《一个女人的史诗》,都别具一格,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她善于从女性视角,关照国家、民族和历史命运,加上还是好莱坞编剧,善于编织故事,使得其作品可读性普遍较强,情节抓人,引人共鸣。基于这些,没有道理不对她抱有更高的期待。...
View Article《万物静默如谜》译诗的信与疑
文_朵渔 在中文世界里,一本诗集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畅销五六万册,已算得上小小的奇迹。诗歌历来是出版界的毒药,但有时做对路了,也能收到以毒攻毒之奇效。比如这本小小的译诗集,就拥有一些畅销元素。...
View Article切尔诺贝利 动物新天堂
文_ 洪玮 瓦伦蒂娜·萨基波克正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的隔离区疾走,穿越一片森林,记者和一个拍摄团队跟在她身后。他们在拍一部关于这位老妇人的纪录片。1986年,因为核泄漏,30万人被迫离撤离,但还有少数老妇以“半合法”的状态住回她们的老房子里。...
View Article[广州]西关大屋除夕夜
记者_胡雯雯 摄影_戴会锚 邓圻同 1926年出生于广州西关名门望族,祖辈为官,书香世家。图片摄于广州荔湾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根据“邓宫保第”的一部分仿建而成,内有邓家捐出的多件物品。 拄着拐杖,慢慢走在广州老西关的多宝路上,邓老停在了一家幼儿园门口,抬头望向门牌号码。“这就是我家老屋的旧址,以前是座一千来平方米的西关大屋。我在这里出生长大,一直就没离开过老西关,但老屋已经不在咯。”...
View Article